在互联网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事件曾掀起轩然大波,“很黄很暴力”这一表述就曾以其独特的影响力,成为网络舆论场中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它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不仅反映了当时网络舆论的特点,也为我们深入剖析网络舆论生态提供了典型案例。
“很黄很暴力”最初源于2007年12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则关于净化网络环境的报道,在报道中,北京某小学生张殊凡面对采访称,一次上网查资料时,弹出一个窗口,“很黄很暴力”,她随即关闭了窗口,这短短五个字,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讨论。
从事件的起因来看,原本这只是一个小学生在接受采访时对网络不良现象的简单表述,初衷是为了宣传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性,网络的传播特性让这一表述迅速脱离了原本的语境,在网络上,一些网友对张殊凡进行了恶搞和攻击,各种PS图片、恶搞视频层出不穷,有人认为这是小学生在“作秀”,质疑其言论的真实性和背后是否有成年人的操纵;也有人将其作为一种调侃的素材,在网络空间大肆传播,这种现象背后,首先反映出的是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特征,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许多网友在没有充分了解事情全貌的情况下,就凭借一时的情绪和个人喜好发表观点,缺乏对事件的理性思考和判断。
从传播机制上分析,“很黄很暴力”事件的迅速传播得益于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往往是单向的、有一定审核机制的,而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一条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微博、论坛、社交群组等平台广泛传播,引发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在“很黄很暴力”事件中,一些网络大V和意见领袖的参与进一步推动了事件的发酵,他们的转发和评论吸引了更多网友的关注,使得事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也使得一些网友在发表言论时更加肆无忌惮,不用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导致了网络暴力的滋生。
这一事件还反映出网络舆论场中存在的娱乐化倾向,在网络上,许多网友将“很黄很暴力”这一表述当作一种娱乐的噱头,通过恶搞和调侃来获取乐趣,原本严肃的净化网络环境的话题被娱乐化的氛围所掩盖,公众的注意力也从事件本身的意义转移到了对小学生的恶搞上,这种娱乐化倾向不仅消解了事件的严肃性,也不利于形成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从社会心理层面来看,“很黄很暴力”事件的爆发与当时社会公众对网络环境的复杂情绪有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不良信息确实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公众对净化网络环境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期待;公众对一些官方宣传和报道存在一定的质疑态度,在这种背景下,当“很黄很暴力”这一表述以一种看似简单、直接的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就引发了公众的多种情绪反应,包括对网络不良现象的不满、对官方报道的质疑以及对新奇事物的好奇等,这些情绪相互交织,推动了事件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
“很黄很暴力”事件也给当事人张殊凡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一个小学生在本应无忧无虑的年纪,却遭受了网络暴力的冲击,她的个人信息被泄露,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干扰,这一事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危害,网络暴力不仅会对当事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也会破坏网络舆论环境的和谐与稳定,影响社会的公序良俗。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来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暴力、网络不良信息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督促其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信息审核机制,过滤不良信息,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网络平台要加强自律,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通过优化算法推荐、加强内容审核等方式,引导公众关注积极、健康的信息,减少娱乐化、低俗化内容的传播,还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文明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网络素养,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网络行为规范。
对于广大网民来说,我们要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在面对网络信息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盲目跟风、不轻易发表攻击性言论,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我们也要积极传播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很黄很暴力”事件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它所反映出的网络舆论生态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政府、网络平台和广大网民的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出一个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才能避免类似的网络舆论风波再次发生,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人们交流、学习、娱乐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