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cf太空要塞,有哪些好看的俄罗斯电影

CF黑号 susu 2023-04-13 19:40 271 次浏览 0个评论
CF笑脸号

cf太空要塞,有哪些好看的俄罗斯电影?

最近有点痴迷于俄罗斯电影,连续看了《他是龙》,《守日人》,《莫斯科陷落》几部不同类型的影片之后,发现了这部来自于战斗民族的青春歌舞片

本片讲述在莫斯科50年代一群年轻人为了听另类的音乐、穿另类的服饰、坚持独特的方式而寻找自我和与社会抗争的故事。

豆瓣评分8.1,IMDB评分7.2,在歌舞片中算是上佳之作。

影片的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莫斯科,当时的俄罗斯还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的一份子。

当我看到影片中的场景,不禁莞尔。满大街几乎都是蓝绿灰的衣服颜色,墙上涂满的鼓励生产建设的口号标语,跑过的小孩子脖子上带的红领巾,胸前别着的少先队员胸章......乍一看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没什么两样,而影片中的主角们代表的叛逆青年的角色,与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那一批“弄潮儿”一模一样。

这种历史的相似感在之后的观影中十分能让人理解影片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时代意义。

影片最开始男主梅尔斯随一群人去抓那些“花花公子”(指代当时迷恋美国爵士乐文化的青年男女),女主波琳娜为了躲开梅尔斯的追捕,慌忙逃窜下扭伤了脚踝,梅尔斯好心扶着波琳娜,却被波琳娜一把推下河。

之后为了介绍梅尔斯生活的公寓(非常像老式的筒子楼,很多人家,公共厨房,公共浴室),开始了全片第一段歌舞,其实认真说只能算歌,舞的部分基本上是把

把邻里之间日常生活舞蹈化。中间穿插了梅尔斯父亲的一些经历。这一段的歌舞十分诙谐有趣,歌曲中的手风琴元素让人不禁想起苏联时期的曲风。

紧跟其后的是女主波琳娜的生活:幼年丧父,母亲家教严苛,工作枯燥无味,表现了波琳娜叛逆性格的由来,也为之后的情节做了铺垫。

某次下班的路上,梅尔斯偶遇波琳娜和她的朋友。在受到波琳娜朋友的调侃十分羞恼的情况下,梅尔斯谎称自己是受波琳娜邀请,波琳娜没有拆穿,走之前吻了梅尔斯。

梅尔斯对波琳娜心动了,想要穿得更像波琳娜与她的朋友让波琳娜能够喜欢自己。之后就是一节表达梅尔斯想要受到波琳娜关注的唱段,这一段在服装店的场景,十分有趣:千篇一律的衣服,鞋子,每个人穿上衣服几乎一摸一样,生动的讽刺了当时苏联民众制式的生活。梅尔斯在从服装店出来后,找到地下渠道买了“花花公子”们的衣服。

梅尔斯之后又找了波琳娜的朋友学习跳舞,在朋友的父母回来后,有几句台词反映了当时苏联强控下民众战战兢兢的生活。

梅尔斯在穿上“花花公子”的衣服后,父亲与其他人的反应形成了鲜明有趣的对比。

之后梅尔斯渐渐混入了“花花公子”们的圈子,并且因为学了萨克斯在“花花公子”里颇受欢迎。虽然波琳娜对他的告白还是态度暧昧,但梅尔斯还是成功上垒。需要提到的是,再买萨克斯的时候在小酒馆的那一段群像歌舞十分具有好莱坞歌舞片盛行时期的味道。

由于梅尔斯成为了“花花公子”,并且拒绝了爱慕自己的学校女干部,在女干部的推动下,受到了学校处分。这一段在会议厅的合唱十分精彩,在我看来是全片中最好的一段。在所有人用脚跺着地的整齐划一的节奏下,歌词中处在强权角度下对梅尔斯做出的批判十分震撼人心。

之后,波琳娜告诉梅尔斯自己怀孕了,并且不是他的孩子。梅尔斯丝毫不介意,坚定的对波琳娜说这就是他们的孩子,并且让波琳娜住进家里,要和波琳娜结婚。

波琳娜生下了孩子,是个黑人。

这里有一个特别令人感动的点,就是当梅尔斯的爸爸来看孩子,看见孩子的时候,只是愣了一下,然后很骄傲地告诉来医院看新生儿的邻里,这是我们的血脉,我们的英雄,而邻居们也开心地接受了(汗...)。

但随着政府对社会的管制加强,“花花公子”们的生活受到了更大的限制。

不久,原本远去美国的弗雷德回来了,梅尔斯兴奋的想问爵士文化在它的发源地美国现在是怎样的,结果弗雷德告诉他,他们一直坚持的模仿美国的时尚其实在美国跟本已经不存在了,爵士文化在美国已经过时了。那“花花公子”们听另类的音乐、穿另类的服饰、坚持独特的方式而寻找自我和与社会抗争,究竟是为了什么?

最后一段歌曲是整部影片的精髓,梅尔斯在歌中唱着自己对即使是过时的爵士文化的坚持,也是“花花公子”们的坚持,随着梅尔斯步伐的前进,不断有各种坚持不同文化,在普通人眼中离经叛道的人加入。

在电影中塑造的众多任务中,与男主角迷惘之后成为“花花公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官二代弗雷德。

弗雷德是外交官的儿子,在国际关系学院上学,生活富裕,向往着美国文化所代表的自由,最初是“花花公子”中的领头人。

但随着剧情发展,弗雷德的外交官爸爸告诉他,要想去美国,他必须抛弃现在“花花公子”的生活,抛弃心爱的姑娘贝蒂,去一个博士的女儿。

弗雷德为了去美国,答应了。

而这,也象征着弗雷德对爵士文化的坚持开始淡去。

而最后,弗雷德从美国回来,他已经完全和从前不一样了,同时也打破了梅尔斯对于美国的美好幻想。这是弗雷德的选择,也象征着大多数人在反抗过程中对于现实的妥协。而梅尔斯就象征着那些面对阻碍,始终坚持抗争的人。

还有,说句题外话,我真的觉得弗雷德的演员迷之像科林费斯。

第一张是弗雷德的扮演者:马克西姆·马特维耶夫

第二张是科林费斯

这部电影除了环境,风格,人物,情节,色调等方方面面完全不像印象中的俄罗斯电影。在真正的好莱坞大片越发追求特效的今天,这部色彩明艳活泼的俄罗斯电影却展示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那种真实与感动。而且片中很多关于“花花公子”们玩乐的刻画,像极了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前美国的浮华年代。(具体参照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2013版)

希望看了这部电影,每个人都有勇气去做,去坚持自己的梦。

-The End-

编辑 | 周予同

cf太空要塞,有哪些好看的俄罗斯电影

为什么二战后苏联没有参与占领日本?

苏联不是不想占,是在与美国的战略博弈中输了,所以没占成。

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与日本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不少人对此存在误区,认为苏联既然是盟军阵营的,那么一定与法西斯阵营的日本水火不容。

但实际上,二战时日本与苏联的关系居然维持的还不错,甚至表面上还挺和气。

尽管两国在1939年爆发过远东的“诺门罕战役”,狠狠的打了一场,但这场战争并未让日、苏撕破脸。

被狠狠教训过的日本几乎立马就认怂了,主张“北向”的海军派系垮台,主张“南向”的陆军派系则得以上位。

所以,日本关东军从此放弃了与苏联的进攻性对抗策略,转而一门心思的在东北挖工事、修要塞。

他们还努力修复了与苏联的关系,双边签署了一系列的经贸计划,甚至日本人投资与苏联人共同开采起库页岛的石油。

苏联对日本其实也比较警惕,只是他们的发展方向是西向的,旨在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并且与德国合作吃掉波兰,还准备与芬兰开战。

所以,苏联非常不希望后方不稳定,在往西推进“新国界”的时候,后方可千万乱不得。

况且日本表现的还挺客气,吃亏认怂倒也干脆,他们的海军实力也相当吓人,不如先稳定下来再说吧。

于是,1939年这场战争,不仅没有恶化苏日关系,反倒还奇异的增进了他们的政治联系,乃至对中国战场也产生了反效果。

苏联本来是支持中国抗日的,原因很简单,有延安的关系,有先总统孙中山联俄联共的友谊,也有蒋公的面子,毕竟黄埔军校是苏联帮忙建立的。

别笑,1926年、27年,国民党曾两次申请加入共产国际,但共产国际没批,只决议承认国民党为“准共产党”,蒋公职务为共产国际中央执行委员会名誉常委。

所以呢,苏联自1937年全面抗战以来,对中国的支持是很给力的,顶着日本压力硬是出售了相当多的苏式武器给国民政府,坦克飞机大炮一应俱全。

甚至他们还派来了援华志愿航空队,在形式上“保密”的情况下帮助中国打仗,在许多空战中很是干掉了不少日机。

日本人当时也不客气,在国联上破口大骂苏联卑鄙,指证苏联参与战争,还多次在《朝日新闻》上刊登“证明苏联飞行员”参战的相关消息。

但苏联也无所谓,一句“雇佣兵”、“个人志愿者”就硬糊弄过去,后来干脆让飞行员说中文,死咬那是“中国飞行员”。

实际上呢,这些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飞行员,不少还是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们确实为中国抗战付出了流血牺牲。

中国人民为了纪念这些飞行员,在武汉等地为牺牲的苏联飞行员修筑了纪念碑,一直到今天仍在纪念。

总之,1937-1940年为止,中苏关系都比较好,日苏关系则被称为“冷战状态”,各自都囤积了大军防范。

但这桩37年还算比较好的中苏友谊,自39年诺门罕战役以后开始崩裂了,日苏开始走到一起。

原因是多重的,主要为日苏之间各自的战略稳定需要,你想想啊,双方都为对方提心吊胆,乃至屯兵近百万,这划不来。

倒不如都敞亮点,化解开这个局面,把兵力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比如日本的“南向”,苏联的“西进”。

39年底,苏联与芬兰正式开战,打了一场“冬季战争”,结果苏联来了个惨胜,这促使苏联更加坚定了稳定后方的想法。

所以苏日之间很快达成了共识,在1940年《德意日三国轴心同盟条约》之后,两国凑一起搞了个《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方案》。

1941年4月,《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正式签订,这个条约依然如日俄战争时那样,拿中国的权益当牌打。

条约的大意为:

1.日苏友好和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

2.对方加入第三方战争时,另一方保持中立

3.库页岛权利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4.苏联尊重满洲国、蒙古国的领土主权

所以说,《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是建立在日苏互相妥协情况下的“缓兵之计”。

但站在中国人民立场上,毫无疑问它出卖了中国的利益,苏联也没有权力拿中国的国土做交易。

基于条约第二条,苏联很快开始断绝对中国的援助,并撤回了援助的专家和飞行队,这让抗日战争霎时间又陷入了黑暗。

幸好国民政府傍上了另一棵大树——美国。

日本要“南进”,瞅的就是西方打世界大战的漏子,亚太地区资源丰富,还有大量油气资源,最让日本垂涎三尺。

尤其是美国此时已经缩紧并开始断绝与日本的资源贸易,失去石油、钢铁的日本完全无法支持在中国的战争,不得不另辟蹊径。

实际上,苏联原本是他们的攻击方向,这也符合日本与德国的盟友利益,但无奈日本让苏联打怕了,他们愣是靠条约与苏联达成了和平。

那么,亚太地区就成为日本必然的选择,他们也很早就在东南亚进行了布局,挑动当地反殖民者斗争,还拉拢了不少当地人支持,甚至获得了泰国这个盟友。

当时的菲律宾是美国殖民地,缅甸、新加坡是英国殖民地,马来西亚是荷兰殖民地,日本人瞅着加里曼丹的油田,脑一热就上了。

当然,脑子也不是瞎热,他们预先干掉了美国在珍珠港的舰队,“偷袭珍珠港”举世震惊,同一时间日本对美宣战。

然后罗斯福很顺溜的拉着美国上了战场,1942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

打了好几年都不敢宣战的国民政府,也终于跟在美国后面对日宣战了。

当然,也得到了大批的美援,同时日本的主力从中国战场调走大半,让中国军民着实松了口气。

罗斯福总统这时候开始干一件大事儿——他要促成美国为主导的“盟军”。

之前虽然有英、法、荷、比、波等国结成的同盟军,但罗斯福希望能借鸡下蛋,掺美国的沙子,变成美国领导的同盟。

反正你们大家不都靠《租借法案》吃我的喝我的,名义上再走个形式不行么?于是罗斯福四处纵横串联,与诸国领导人各种商谈,终于将新盟约跑出个大概。

1943年6月,罗斯福告诉蒋公,我准备把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都叫到一起,大家坐着开个商量结盟的大会。

蒋介石也挺光棍,他让宋子文去面见罗斯福,然后传达了“日苏混一起玩中国玩的这么开心,咱委员长与斯大林碰头合适否?不如你们先谈,谈完了再随时找我。”的意思。

罗斯福邀请了几次,蒋介石都以各种方式拒绝了。

于是,美、英、苏只得在1943年10月凑一起开了场“莫斯科第一次外长会议”。

这次会议重新强化了1941年来美国对苏的援助力度,然后明确了各自的战争情况。

苏联期望能尽早开辟第二战场,也就是后来“诺曼底登陆”所进行的任务,好早点插死德国,三方为这个问题讨论了很长时间。

后来美国提出了“中国属于重要盟国,地位理应被尊重”的建议,于是中国驻苏大使得以进入会议,在三国《关于普遍安全宣言》上签字,成为《四国宣言》,奠定了联合国的初始基调。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斯大林对罗斯福做出了外交承诺,表示对德作战如果成功结束,苏联将加入对日作战。

正深陷太平洋战争打得血肉横飞的美国,此刻当然对苏联的“善意”表示感谢,为此定下了下次会谈的基调。

11月初,罗斯福再次邀请蒋介石开会,1943年11月,22日,蒋公夫妇二人出席了在埃及的开罗会议。

这次会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确定了三国的同盟地位,也商讨出了从缅甸组织军队进攻日本的途径,但英国成为最大的绊脚石。

英国既不愿意中美进入其殖民地作战,也不愿意战后交还香港,更与罗斯福在对缅作战问题上大吵一架,迫使罗斯福不得不中止已答应蒋某人的“安达曼群岛登陆”计划。

但大会好歹定下了一个主基调——坚决彻底的同盟进行对日作战,打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

《开罗宣言》呈递斯大林后,苏联也进行了签字,这表明了他们对日作战的态度。

紧接着,1943年11月28日,也就是开罗会议结束2天后,美、苏、英三国又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撇开中国开了次大会。

德黑兰会议明确了三国对德作战的义务、战略,以及各种欧战后的利益分配,对日作战也成为其中的重头戏。

苏联再一次明确的表达了对日作战的决心,承诺苏军会在打败德国后半年将投入对日作战。

不管怎样,德黑兰会议很好的强化了盟军阵营,也显示出苏联干掉日本已经具备完整的时间表,他们完全是卡着《日苏互不侵犯条约》5年之约去的。

就这样,盟军开始凝聚起来平推轴心国,很快就打得轴心国溃不成军失地千里。直到1945年,美、英、苏三国又决定开一次碰头会议。

咦?为什么没有蒋公?

还不是等胜利等的太狠了呗,谁会尊重一条咸鱼呢?

11945年2月4日,雅尔塔会议召开,这次会议完全是一场战后的分赃大会,三国在即将到来的胜利面前,把世界化成了大蛋糕,你一口,我一块,吃得不亦乐乎。

罗斯福展现出极大的胸襟,他期望苏联能支持加入美国主导的联合国,而且希望苏联拿出具体的对日作战策略。

斯大林也为此十分高兴,他甚至体现出一种焦虑,因为他认为苏联必须要有个机会在日本身上为日俄战争雪耻,以及拿回当年苏联失去的一切领土。

他还承诺:对德作战结束后2-3个月必定参与对日作战。

但是,谁都不能染指蒙古,必须维持现状,千岛群岛、库页岛属于苏联,旅顺、大连也应该成为苏联的租界,中东和南蛮铁路归苏联。

苏联在之后还恬不知耻的表示:愿与中国签订《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以武力帮助从日本手中解放中国。

寿元无多的罗斯福急于促成对日协定,英国对远东利益也没有插足之地,于是中国的利益再次被卖了。

三国在会上还进行了秘密协定,协议了对日具体作战区域,以及各国负责的占领区域,苏联划分的领地是北海道,它正好连着库页岛。

以苏联一贯的德行,如果真让他们上岛,这北海道也就从此不姓日了。

可惜的是,斯大林最终棋差一招。

斯大林生性有点过于谨慎,也喜欢耍弄俄式的狡猾,还比较贪婪,他答应3个月内出战,在条约上攫取了大量的好处,却仍嫌不够,他想要更多。

怎样得到最大好处呢?不如坐山观虎斗,看日本和美国打,苏联在最合适关头插手,以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利益。

在苏联人看来,日本人的战斗表现其实挺不错,最起码美军在岛屿上的损失是愈来愈大的。

当牛岛满等将军开始调整战略,将“打赢”为目的的战斗变成“多杀美国人”为目的的行为后,美军的伤亡开始飙升。

这思路其实也是从中国学来的,这不就是毛泽东“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目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的论持久战思想么?

日本人学的有点晚。苏联人看到美国的艰难,几下就参谋出了美国的痛点,并得出美国人无法快速攻占日本的结论。

那么,等美国人上日本岛,打得正乱的时候,咱几下子把好处捞走不就行了么?

苏军为此秘密调集华西列夫斯基等将领,悄悄在远东囤积物资,运输人员,就等抓住机会雷霆一击。

而且不要忘了,日苏二战时的关系好得很,日本也成为苏联的利用品。

盟军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是开罗宣言定下的调子。

但日本不愿无条件投降,开玩笑,坂上之云才升起多久?咱占了那么大的殖民地,现在全吐出来?然后趴地上任人蹂躏?

八嘎!

日本找到的救命稻草就是苏联,他们希望苏联人能看在交情的份儿上,做个负责人的“战争斡旋者”,帮助调和日美矛盾。

说简单点,日本希望苏联能做和事老,帮忙说好话,让战争就这么停了算了,哪怕多给点好处也不要紧。

可苏联哪里那么简单,每次日本人拍给苏联的电报,苏联甩手就扔给美国人了。

日本人其实包藏了祸心。

此时苏美关系已经无限濒临破裂,欧洲为抢个德国已经快打起来了,日本人岂有不知之理?

日本人认为,这是个天赐良机,可以火中取栗,尽力的拖延时间,先等两家翻脸,然后日本再赶紧贴一个主子,这“无条件投降”的局不就破了么?

还别说,意大利不就这么做的么?弄死个墨索里尼,再不痛不痒喊几句口号,摇身一变就成了盟军,成了战胜国。

多好的路子,日本为什么不呀!

问题是,日本楞是不明白,美苏两国为什么都吃了药一样,非要嫩死自己。

其实美国心里也急呀,这时候罗斯福已经死了,副总统杜鲁门继任,论胸襟战略他不如罗斯福,但论政治谋筹,杜鲁门也是一位天才。

为了寻求连任支持,他表态:

要少死人;

尽快结束战斗;

要带小伙子们回家;

要谋求最大的战后利益。

那还能怎么办?自己要少死,那就得日本多死;自己要捞好处,那就得抢在苏联人前面。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日本识相点现在就投降。

但日本偏不,一来天皇不愿被废,二来将军们不愿受死,三来他们得等局势变化。

这可逼急了杜鲁门,美国人巴不得战争现在就结束,不然谁那么天真,真等到苏联准备好了出来抢蛋糕?

杜鲁门可不是罗斯福,他有野心,有戾气,不愿放弃这个机会,更不爽苏联人。

别忘了,后来的“冷战”,就源于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以及他在会议上做出的姿态。

于是他让舰队团团围困日本,将这个岛国逼迫得断粮断顿,片板不得下海,堵着港口轰炸!

他让寇蒂斯李梅到日本上空嚯嚯,成千上万吨的凝固汽油弹被砸在日本人头上,专门找天黑睡觉时候人多的地方烧,地毯式燃烧轰炸!

终于,他让原子弹在日本人头上炸响,这实在是忍不下去了,苏联明显已经准备好,难道真让美军上岸陪日本人打巷战?

苏联人开始没品出味儿,毕竟那是原子弹,日本人自己都封锁了消息,对外说是“天外陨石”。

再说了,那会儿谁认识原子弹?对大多数人来说,恐怕核物理还是个玄幻概念,什么U238、Pu239,啥原子核、中子加速的,说天书呢?

就连爱因斯坦都没能推测出原子弹的真实威力,按照他写给罗斯福的信,原子弹被描述为一种可以装在船上运过去自爆的武器,可以炸掉对方的港口。

结果,杜鲁门拿真正的原子弹炸翻了一座广岛城。

斯大林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迅速做出了反应,而且与日本的条约也到了该废的时候,于是苏军在8月9日0时发动了全面进攻,华西列夫斯基的钢铁洪流汹涌南下。

据说关东军总司令当时看了一晚上表演,还喝了不少花酒,第二天早上才搞清楚状况,连日本国内都比他清醒。

美军也不含糊,当天早上就出动了“博克之车”轰炸机组,对小仓发动第二次核打击。

结果那天云太厚,轰炸机怕丢歪,便更换了轰炸目标,把炸弹扔在了长崎市的三菱工厂上面。

日本这下才知道怕了,赶紧与美国接洽表示投降。

美国也没让日本真的无条件投降,释放了一点善意,表示可以暂且保留天皇制度。

于是日本人就自己掐起来了,天皇坚决不再支持好战将领,逼得决战派差点逼宫政变。

但不管怎么说,日本终于投降了,他们迎接了美军上岛,摇身一变成了美粉。

苏联这时候再打已经迟了,构想中的美军大规模鏖战并未出现,原子弹和高强度的轰炸逼迫日本提前当了跪族。

苏联红军拼命的冲,也就干掉了一些日本顽抗者,勉强把战线推到了东北和朝鲜,美军腿脚快,伸腿就卡下半个朝鲜,按38度画了个线,苏军也只能认了。

为了赶苏联走,美军还帮忙不迭从峨眉山爬下来的蒋介石搞了次大运兵,空、海运了大批人员到东北,进行“接收大业”,逼得苏军不得不灰溜溜的走人。

留着还能干啥?他们不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夺天下,与国民政府关系也别扭的很,美军也顺手囤积在一旁,再加上此前说好的条约、美国的原子弹……还是见好就收吧。

就这样,苏联对日作战的计划便这样中道崩殂了,闹了个不痛不痒的结局。

不过他们也为此赚了不少好处,不仅库页岛尽入其手,还拿回了日俄战争中所有失去的东西。

一部飞机能变形的动画片?

《超时空要塞Macross》是龙之子工作室负责动画制作的原创电视动画,于1982年10月3日上映。

剧情介绍

西元1999年,一颗不明的巨大「流星」坠落在地球上,之後调查证实这其实是一艘外星人的宇宙船。

之後世界的某些强国为了将其修复并弥补坠落时对地球环境所造成的破坏(还得掩盖掉这个外星船坠落的事实),而组成了统合机构。并由地球统合军将其改造成为全长1200公尺的超大型主力战舰,命名为“马克罗斯”(MACROSS,德文「大宇宙」之意)。

其间人类却也历经统合派与反统合派国家阵营的分裂,在绵延的争战中马克罗斯的改修则仍然持续著。直到10年后,在马克罗斯举行正式起用下水典礼的当天,在月球轨道附近突然发现有大规模的时空跳跃反应。

而此时马克罗斯舰上的主炮竟自动发射,并击中在月球出现的外星舰队观测舰!事已至如此顿时成了赶鸭子上架,不把对方惹毛才是怪事……

於是统合军只好展开接战,并让马克罗斯升空启航,以转移敌方注意。青年一条辉阴错阳差的坐上了统合军的战机卷入战斗,并救起了一位名叫林明美的少女,且与舰上女军官早赖未沙的不吵不相识……被称为“第一次宇宙大战”的这场人类对异星人的战争就此揭开了序幕。

而围绕在辉、明美与未沙之间的感情纠葛,却也开始介入了战事的发展之中,甚而成为主导後来历史走向的契机……

EVA里的使徒到底是什么?

使徒是生命树诞生的生物形态。

宇宙初开之时,各种力量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树的形态具象出来,史称生命之树,之所以叫它生命之树,是因为它在后期诞生了雄体的至高生物亚当(Adam)和雌体的至高生物莉莉丝(Lilith),后来从亚当体内分化出了第三到第十六使徒,而从莉莉丝体内则分化出了人类,生命树就此瓦解,它的根部化为了朗基努斯之枪。由于亚当是使徒的母体,所以叫它第一使徒,莉莉丝与亚当同根同源,被视为第二使徒,人类则被视为第十八使徒(堕落天使)。也就是说往上追溯,人类与使徒可以说是本自同根生,EVA官方则将使徒定义为:“人类存在的其他可能形式”。

以上关于生命树以及亚当与莉莉丝的诞生来源于著名的《死海文书》,EVA在《死海文书》的基础上结合《圣经》里的福音书(Gospel)和犹太教的教义,构建出了EVA的神话来源以及整体框架。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非官方的说法,即生命之树上结出了生命果实与智慧果实,使徒吃掉了生命果实,因此获得了无穷的生命力,人类吃掉了智慧果实,得到的是智慧,使徒体内的S2开关就是生命果实的能量核心,能够让使徒像永动机一样不断地进行生命活动。

这种说法可以逻辑自恰,而且的确参考了犹太教的教义,是EVA观众结合剧场版的剧情自己创造的一种体系,对于EVA的主题实际上影响不大,可以当做延伸知识进行参考。(图为百度百科设定解释)

令人疑惑的是,百度百科中的设定解说,也采用了这种非官方的解释,仔细找了一下,原来是来源于豆瓣大神@雪松勿忘绿的科普。

(图为豆瓣大神@雪松勿忘绿的影评)

貌似网上大多数的分析也是从这里延伸出去的,生命果实与智慧果实的原创设定加深了对EVA的理解,采用这种说法其实也未尝不可。

异闻录接着对EVA的背景进行介绍,以此来加深我们对使徒这一概念的理解。

亚当诞生后,在地球的南极以“白之月”(亚当之卵)的形式分化出第三到第十六使徒,这十四个使徒拥有较强的A.T力场,可以单独抵挡外界的影响。再后来,“黑之月”(莉莉丝之卵)降落到了日本箱根,并对地球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史称“第一次冲击”。这次冲击使得地球上的十四使徒陷入沉睡,也让地球得到了记载万物起源的《死海文书》,各政府组织决定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SEELE来对应对《死海文书》中记载的灾难。

时间来到了千禧年,SEELE的下属南极实验站对亚当进行了不当研究,致使第一使徒亚当苏醒,亚当力量暴走使得地球海平面上升、地轴偏转、气候发生巨大变化,全球人口只剩一半,史称“第二次冲击”。沉睡在世界各地的使徒也因为此次冲击开始苏醒,但SEELE也利用特殊的技术将亚当还原为胚胎储存在树脂中,后来又暗中将亚当的灵魂注入了复制体渚熏体内(第十七使徒)。

SEELE在莉莉丝之卵降落地-日本箱根的地下建立了GEHIRN(人类进化研究所),后来重组为NERV,再后来E计划与人类补完计划也开始暗中实施,NERV凭借先进的科技根据亚当复制出了零号机与二号机,根据莉莉丝复制出了初号机(注入了碇唯的灵魂)。

后来亚当的胚胎被移送到NERV本部,后来被碇司令移植到了自己的手上。

而所谓的人类补完计划其实就是利用亚当和莉莉丝的力量,使人类的心灵摆脱肉体的束缚进化到更高的领域,从而重新回归莉莉丝之卵。然而在这一计划上,碇司令却与SEELE貌合神离,SEELE想要打败使徒,找到生命树,解放人类的原罪,而碇司令想成为神,从而再次见到死去的妻子碇唯。

从各地苏醒的使徒,以为亚当就在NERV地下的东京教条,于是开始不断地对NERV发动攻击,在第三到第十六使徒都被消灭后,第十七使徒以第五适格者渚熏的身份连续攻破初号机和零号机的围攻,进入东京教条,结果却发现被朗基努斯之枪封印的并不是使徒之父亚当,而是莉莉丝。渚熏自知无法完成自己的任务(接触到亚当,触发第三次冲击),让碇真嗣杀了自己(画面停止长达64秒)。

碇司令想要用自己移植了亚当的手去融合绫波丽体内的莉莉丝灵魂,从而达成自己“成神”的目的,但绫波丽听从了碇真嗣的意见,拒绝了碇司令,与莉莉丝的肉体融合,从而触发了第三次冲击,TV版最后绫波丽的形象变成了宇宙背景,天空中出现巨大的光翼,这正是莉莉丝的苏醒所产生的意象,在第三次冲击中,只有碇真嗣与明日香活了下来。

纵观整部EVA,使徒与人类的战争其实就是为了争夺进化权,人类阻止使徒接触亚当,最后让莉莉丝复活,所有人类都打破了心灵之间的壁垒,合为一体,实现了回归莉莉丝母体的愿望(详见剧场版)。

回到最初的问题,使徒其实与人类没什么不同,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活,在这条争夺进化权的路上,只有一方能走下去。

话说,大家没觉得微信logo就是使徒本人吗~

90后儿时的游戏你还记得哪些?

我是92年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小时候爱玩的游戏吧。

弹珠

小时候爱和伙伴们趴在地上打弹珠,打中了对方的弹珠就可以赢取。

洋画

一人用一叠,用手拍,谁能把洋画通过手拍地拍出的气流把洋画拍翻面,就能够赢取。

溜溜球

小时候电视上会放溜溜球的电视,然后就迷上了溜溜球,学电视中的各种招数。

四驱车

小时候看四驱兄弟,星马豪星马烈,旋风冲锋飓风音速,然后大家又开始玩四驱车了。有时候会聚在一起改装,在校门外的跑道上进行比赛。

战斗陀螺

同样也是受动画片的影响,在四驱兄弟又流行起战斗陀螺,我们又拿着零花钱去买一个陀螺来和伙伴们比赛。

游戏王

当时游戏王才出来的时候,大家又沉迷于收集游戏王卡牌当中了,然后组一套卡牌和伙伴们对战。

还记得当时贝卡斯的“卡通世界”特别厉害,真卡还特别难抽。

水浒英雄卡

原来吃一包小浣熊就能得一张水浒英雄卡,大家都在收集,还在比谁的卡珍贵,睡的卡多。记得当时我们最难抽的是宋江的卡。

小浣熊还有一套三国卡,当时高年级有个人把三国卡和水浒卡全部集齐了,还有一个小册子来装,看着好羡慕。

局域网游戏

当时我们那才有网吧的时候,有时候会偷偷跑进去看大人玩游戏,当时流行的游戏就是星际争霸,红色警戒,半条命,流星蝴蝶剑等等。

现在说半条命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还记得呢?

就是最老的CS了。

最开始就是玩这些局域网游戏。

网游

最早接触的网游就是传奇了,当时还经常偷偷跑到网吧去玩。

想想小时候玩的真多啊,和现在的王者荣耀,荒岛求生什么的,玩起来有意思多了啊。真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