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降历史最低,2018年茅台最低多少?
2018年茅台的高点是760.94元,最低是477.46元,下跌了283.48元,幅度为37.25%。
茅台2018年的每股收益为28.02元,当年最高点760.94元,对应当年的市盈率为27.15倍;当年最低点为477.76元,对应当年的市盈率为17.05倍。
第一种情形,假设茅台跌37.25%:茅台今年的最高点是2627.88元,如果跌37.25%,对应的股价是1648.99元;
第二种情形,假设茅台跌到17.05倍的市盈率:机构预测茅台今年的每股收益是44.26元,如果跌到17.05倍的市盈率,对应的股价是754.63元。是不是很吃惊
有没有人持有一只股票10年的?
持有一只股票十年的人肯定是有的,但这种人肯定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不夸张的说,很多股民的股龄都没有十年。中国股市从开市到现在也不过区区30年,大部分股民也不可能是30年前就炒股的,所以股龄超过十年的我觉得都应该是老股民了。所以你想一下一只股票持有十年的人该有多么稀有。
而且真正持有股票十年的人,我估计里边大部分的人都是亏损的,属于已经不想去看,不想去问,甚至账户都懒得打开准备传给后来人的那种,比如说中国石油之类的。反而很少有人能持有万科,贵州茅台这种股超过十年的,毕竟刘元生,林园这种大佬,那是亿里挑一的存在距离现实世界太遥远。
有没有发现其实亏损远比盈利能更增加你的持股时间,不少人只要亏损他都会拿到解套为止,不解套就是不卖,根本不会想到割肉。这就是中国石油为什么可以套住无数人的原因之一吧。但是有些股票一旦反弹,达到你的持股成本,甚至略亏,或者稍有盈利,大部分人就会忍不住卖出,这就是人性也就是大部分人在股市中赚小钱亏大钱的原因。
当然,随着这几年价值投资深入人心,以贵州茅台,美的集团等为代表的白马股走出了一波波澜壮阔的行情以后,很多人的投资观念也已经有所改变,也从短线慢慢变成长线,也慢慢尝到了长线持股的甜头。我相信如果中国股市未来有慢牛,那么长线持股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多到时候别说持有十年,甚至可能一只股会伴随一辈子。
国有银行养老储蓄存款?
11月20日开始,特定养老储蓄正式在5个城市四大国有银行试点开售了,前往银行办理和咨询的人不少,但因不了解该款产品而持观望态度的人也不在少数。
所谓“养老储蓄”,字面意思也能看出,该款产品区别于一般的存款,有补充养老的作用。
根据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女性职工50岁退休、男性60岁退休,而广大70后,当前年龄介于43岁-52岁之间,正是即将面临退休的那批人。
对于面临退休的70后而言,养老储蓄存款究竟值不值得购买呢?这款产品推出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看一下该款产品的优缺点:
首先,为什么要推出特定养老储蓄存款?其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我国养老金有三大支柱:
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带有强制性,同时也是养老金的主要支柱。按照《社保法》的规定,养老保险累计缴费满最低15年的要求之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的次月开始,便可按月领取养老金。
第二支柱是职业养老金计划,这是“补充养老金”,或者说是“雇员福利”,比如有些企业或单位为职工缴纳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或者公积金,这些都可以作为基本养老金之外的养老补充。
在以往,第一支柱为主、第二支柱为辅,这两项保障老年人退休之后的基本生活。
然而,其实单靠第一和第二支柱,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比如根据人社部的数据,2021年全国企退人员,月平均养老金2987元;再就是第二支柱中的企业或者职业年金,因为不具有强制性,所以覆盖率仍然很低,比如2020年企业年金的覆盖率仅为6.8%,这就意味着9成以上的职工是没有企业年金的。
一是基本养老金水平不高、二是补充养老金的覆盖率不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支出也在增长,同时我国老龄化也逐渐趋重,单依靠第一和第二支柱,包括老人自身在内,全社会面临的养老压力都比较重。
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第三支柱就应运而生了,所谓第三支柱就是“个人或家庭自主自愿安排参与的养老储蓄计划”,近期试点开售的特定养老储蓄就是其中之一。
以第三支柱作为第一和第二支柱的支撑,那么退休后的基本生活就更有保障,子女、家庭承担的负担也就会有所降低。
然而,根据人社部数据,第三支柱的占比并不高,甚至少得可怜。比如根据统计,截至2021年末,第三支柱的占比仅为0.01%,而第一和第二支柱的占比则分别达到了65.76%和34.23%,仍发挥着主要作用。
如何引导第三支柱的参与,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此,今年7月份,银保监会、央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来丰富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满足大家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根据“通知”的要求,11月20日开始,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青岛5个城市开展为期1年的试点,单价规模控制在100亿之内,试点发售特定养老储蓄存款。
与此同时,在上个月4日,人社部、财政部、银保监会等5部门又联合发布了《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对“个人养老金”参加流程、账户管理、产品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做出了规定。
无论是“通知”还是《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的发布,其作用和意义都是为了“补充养老金”,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退休后生活来源、保障生活水平。
二,这次试点发售的特定养老储蓄存款,有哪些特点?是否值得购买?时间来到11月份,按照“通知”的要求,以上5个试点城市的四大国有银行,如期发售特定养老储蓄存款。
那么该特定存款,相较于普通银行存款,有哪些特点呢?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优势:
1,利率高:
相较于普通存款产品,养老储蓄存款最大优势在于利率高,利率水平最高可达4%,而且以5年为周期调整一次,不排除5年后利率继续上调的可能性。
利率高达4%,单这一点,就较普通存款有很大的吸引力,毕竟如今存款利率存在下行通道中,即便是5年期的定存,利率也只在2.7%左右。而且相较于国债3.05%-3.22%的收益率,养老储蓄存款也有优势。
当然,最高4%并不意味着所有产品都是4%,有的可能是3.5%,甚至2.25%、2.05%,关键还要看存取方式、起存金额、存款期限和地区差异。但总体来说,养老储蓄存款较同期限普通存款和国债都有优势,收益更高。
2,安全性高:
虽然是“特定存款”产品,但本质上养老储蓄存款也属于“存款”的范畴。
既然是存款,那么就受《存款保险条例》的约束,50万以下本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绝对的安全保障。
而且从规定来看,储户在单家试点银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存款本金上限就以50万为限额,不能超出,这就能确保本息安全近乎100%。
3,更灵活:
养老储蓄存款也体现出了灵活的一面,具体表现在存取方式和存款周期上:
以存取方式为例,有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这三种类型,购买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自由选择。且虽然是封闭式管理,但遇到突发状况时,允许提前支取,而且前5年是根据存入当日的银行挂牌利率计息,而不是根据活期利率。
举个例子讲,比如购买了10年期的养老储蓄存款,到第8年时取出,那么前5年按照挂牌利率计息,利息有很大保障,后面的3年才按照较低的活期存款利率计息。
存取方式上另一个灵活体现就是可以按月、按次、一次性存入,次次累计,起存金额最低5元。
再就是体现在存款周期上,涵盖5年、10年、15年、20年四个期限,客户可以根据未来的资金支取和使用安排,自行选择存款期限。
4,可以抵扣个税:
大家都知道,此前在个税抵扣项目上,只有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这5大项。
而根据今年9月份的税收优惠要求,个人养老金也可以抵扣个税了,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的纳税人,在个税APP上导入个人养老金扣除信息,预扣预缴或者年度汇算清缴时,可享受优惠。
目前可以按照每年1.2万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相当于又享受了一次个税优惠。
从以上4点来看,特定养老储蓄存款相较于普通存款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值得推荐和购买。
不过,既然是具有补充养老性质的储蓄存款,那么在购买时就有一些特定的条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现在尚处于试点阶段,在地域上有所限制,除了上述5个试点城市之外,其他地区的人暂时还不能存。当然,也可以尝试线上购买,这是突破地域限制的一个有效办法。
再就是最低35岁以上才能购买,且“年龄+存款期限”原则上需要达到55周岁;如果想要购买更短期限的产品,则意味着对年龄的要求会更高。
三是有最低和最高限额的限制,虽然有些产品只要求5元起存,但个别产品的起存点则是1000元或者其他更高的金额;当然也有最高额限制,除了个人在一家银行最高不能超过50万之外,每个年度的上限暂定为1.2万元。
也就是说,对于特定养老储蓄存款,并非人人都符合购买条件的,年龄上的限制就“淘汰”了一批人。
另外对于有较高购买需求的人来说,也不能像普通存款那样,想存多少就存多少,目前上限为1.2万元/年,当然不排除以后根据需求或经济发展,提高限额的可能性。
三,作为70后,你会购买吗?综合考量来说,对于即将面临退休的70后,养老储蓄还是非常值得购买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低、缴费年限短、没有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金的70后来说,倘若预期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较低,那么养老储蓄存款可以作为很好的补充。
当然,话虽如此,最终是否购买还取决于个人的收入水平、支出计划,以及是否有其他更高收益的投资渠道,个体之间自然是有差异的。
但退一步讲,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适当地购买,比如每年能存下1万元的闲置资金,那么完全可以只购买1万元或者5000元,反正上限是1.2万元,少买一些也是可以的,毕竟对比普通存款产品来说,利率水平要高一个档次。
综上,特定养老储蓄存款属于养老金第三支柱的一部分,可以作为退休后的养老补充,在利率、安全性、灵活性、抵税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个人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购买一些,这也相当于一种被动储蓄,到退休之后,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史上最便宜A股诞生?
退市海润跌到了如今只有0.2元/股,打破去年12月27日中弘退在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0.22元,创出A股最低价纪录,不过这还是中途罢了,因为退市海润的股票从5月27日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退市整理期为30个交易日,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2019年7月8日,其暴跌还在路上,这个A股最低价纪录仍将不断刷新,未来更有可能跌破0.05元/股,触发A股现行交易价格精确到分的规定修改。
退市海润的投资者也是备受煎熬,按照此前的财报数据,退市海润仍有24.2万户股东,财富不断大蒸发而心痛,只能说,对于问题股,还是远离为宜,否则容易万劫不复。
实际上,海润光伏走到了今日退市这一幕,是早有迹象,其当年由澳籍华人“光伏教父”杨怀进回国创立,曾号称是国内光伏行业最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企业之一,2012年借壳*ST申龙实现A股上市,当时杨怀进还喊出“将海润光伏建成千亿市值公司”的豪言状语。
结果却是海润光伏上市后次年即问题不断,中间仅一年成功盈利还涉虚假陈述、债务违约、卷入诉讼,最终因为连年业绩巨亏并因为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的财务报告被会计事务所出具拒绝(无法)表示意见而被上交所暂停上市,2018年整改未果,巨亏37.37亿元并继续被会计事务所出具拒绝(无法)表示意见,最终上交所裁定公司强制退市,公司股价持续重挫。
光是2016年到2018年,海润光伏累计亏损金便已经高达74亿元以上,而杨怀进等大小非也是早已经减持变现离场,截至今年一季报,杨怀进对海润光伏的持股仅剩6.61%,还是作为大股东存在,而二股东持股不过0.46%,筹码十分散户化。
源自风生焱起的个人分析,欢迎关注本账号以便获取更多财经知识
2019年的股市已经连续调整5六天了?
2019股市的牛市第一波,简单来说,已经结束,或者见到高点,本轮行情是否结束倒未必,要看调整的形态和市场的资金以及筹码结构的转变。
应该说,从2449-2440技术型双底出现之后,我预测的沪指3000点创指1900点的无风险反弹目标基本实现,其中,上证最高3129,创指1789,分别偏差+129点和-111点。为什么说阶段无风险或者反弹的目标基本结束了?
因为:
第一,上行速率斜率过于快。市场井喷走势,消耗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余地。
从2449-2440双底出现,沪指从1月4日到3月8日见高点,涨幅28%,创指从1200到1789涨幅48%,在历史反弹可比的时间段里,涨幅和涨速完全超出,市场情绪面应该不亚于14-15年。
第二,反弹的筹码结构的不可持续性。
本轮反弹,主要的领先行业是券商,猪肉农牧,低价巨亏股和科技软件股,这些行业,除了券商和猪肉农牧等行业具备行业逆转和业绩的可预期性,其他基本上是历史三年超跌后的报复性反弹,自身谈不上业绩拐点和未来业绩改善。尤其是巨亏股和问题股,而科技股,则是预期引导,即科创板相关软件芯片医药等新上市的预期,其走势和历史任何借口上涨的科技股对比,估值和股价都达到了相对高点,是否大幅回落个未来继续炒作现在不好说,但是,继续向上的空间,估计谁也没有信心继续。
创指第一权重温氏需要调整,中期应该很难持续刷新高点。其他权重主要是医药医疗,目前看,市场缺乏增量资金布局。
第三,本轮和14-15年非常类似,属于非基本面驱动,而是大水牛驱动,即资金驱动,估值修复,所谓资金驱动和估值修复,就是一切基本面都没有改变,只是资金面改变和情绪改变,原来跌下去的逻辑并没有改变,即,基本面依旧很差,业绩估值依旧无法支持。
第四,从监管开始对疯牛和配资的警惕来看,市场节奏问题开始产生,即缺乏业绩支持,股价和指数涨升速度太快,不适当警告,市场会面临15年的下场。事实是,监管发出警告信号之后,前期的建投,人保,东方通信中软,网宿科技等持续回落,资金只能撤出相关的概念和妖股。
而为什么说是否结束,倒还未必,还是要看资金和筹码结构的变化?
非常明显的一点,2449-2440以来的主攻资金是游资和领先的港资,而港资在上周五开始持续撤退,直到本周四五两天重新回流,而国内主流机构投资者基本上跑输指数或者仓位踏空,而接下来,是否进入调整还是进行市场筹码结构转换,要看机构品种的表现是否具备可持续性。昨日我在问答里说应该是机构品种的机会,今天从格力,万华等走势来看,非常确定。如果,市场后期在游资品种调整,机构品种开始表现,则因为绩优股的权重比较大,市场维持中等偏强势的概率就比较大。而怎么样的节奏和市场结构上涨,我觉得目前比较确定的是由资金驱动转向估值业绩驱动。而指数表现目前判断的条件还不足。
建议下周最少上半周,市场的核心机会应该会在地产和地产周边,以及估值低,本轮反弹中表现不足的个股行业里,如果,以茅台,格力,万华,海螺等作为判断依据,那就是这些个股创出新高,则补涨可能面临结束。其他的只能走出来再说。
需要申明的是,我炒股,从来都是看主流资金和领先的行业个股作为基本参照系,只要这个方向启动,我就坚定跟随,设定的条件达到或者领先的参照系结束则撤出相关品种。只是个人经验,仅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