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套利胡子,继硅谷银行和华盛顿互惠银行宣布破产后

cf排位号 susu 2023-05-14 22:40 273 次浏览 0个评论
CF笑脸号

套利胡子,继硅谷银行和华盛顿互惠银行宣布破产后?

最近,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增加,也导致了银行倒闭事件的增多。近日,美国签名银行的倒闭引起了公众对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关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美国签名银行倒闭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签名银行倒闭的原因

套利胡子,继硅谷银行和华盛顿互惠银行宣布破产后

1.管理不善:美国签名银行在管理层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导致了业务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增加。由于管理不善,签名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和投资亏损。

2.资本缺乏:签名银行在面对金融市场波动和经济下行压力时,缺乏足够的资本储备。这使得签名银行在金融市场动荡期间无法有效地承受风险。

3.市场冲击:金融市场的波动对于签名银行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由于签名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高风险领域,这也使得签名银行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4.监管问题:签名银行在监管方面存在漏洞。由于监管不到位,签名银行在业务开展和风险管控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这也导致了银行的倒闭。

二、签名银行倒闭的影响

1.对于经济稳定性的影响:签名银行的倒闭对于美国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签名银行是美国的大型银行之一,其倒闭也会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银行倒闭和经济衰退。

2.对于金融机构信誉的影响:签名银行的倒闭对于金融机构的信誉也造成了影响。这可能会导致公众对于其他银行的信心下降,从而使得更多的银行遭受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3.对于储户的影响:签名银行的倒闭对于储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由于签名银行的储户资金无法及时取回,这可能会导致储户的财务损失和信心下降。

三、可能的解决方案

签名银行的倒闭对于美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需要采取措施来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以下是可能的解决方案:

1.加强监管: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于银行的业务和风险管理的监管,并对于违规行为和风险管控不力的银行进行惩罚。

2.增加资本储备:银行需要增加资本储备以应对风险和市场波动。政府和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要求银行增加资本储备的方式来促进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储备。

3.改善管理:银行需要改善管理以减少业务风险和信用风险。银行管理层需要提高风险意识,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以减少风险。

4.提高储户保障:政府和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提高储户保障机制的方式来减少储户的风险。例如,政府可以增加对于银行存款的保险额度,以减少储户的风险。

5.推动金融科技创新:金融科技创新可以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政府和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推动金融科技创新的方式,促进银行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签名银行的倒闭提醒我们,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是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保障。政府和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管理,银行也需要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以确保金融市场和经济的稳定。

股票应该如何解套?

做T或者补仓。请欣赏我的画

怎么看待无为而治这句话?

“无为而治”,道家思想,言简意赅,其实,并不是很难理解,也不存在故弄玄虚,就此有必要具体解析一下,首先,要弄明白“无为”的“为”字,什么是“为”?大家都知道“为”就是指作为,而“作为”的主体,当然是人!这里就是重点,老子说的“无为”,就是没有“人为”、不要“人为”,这里省略了一个人字。其次,我们再谈谈无为而治的“治”,这里的“治”是“治乱兴废”的治,是相对于“乱”的稳定局面,治理的好称为治,治理的不好称为乱。那么“无为而治”这四个字,就可以解释为“没有人为而治理的好”,或者“不要人为而治理的好”,说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还不明白,没有人为而治、不要人为而治,那么究竟是凭什么而治呢?

凭什么而“治”?其实老子《道德经》已经给了我们答案。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面后四个字“道法自然”就是整部《道德经》的核心思想。“道”,是从自然当中得到的规律;“道”,就是自然法则。所有“天地人”宇宙之间一切事物都依循于“道”,都依循于“自然法则”,没有例外!所以,不去理解“道法自然”而谈“无为而治”无异于空中楼阁,而陷入所谓“玄之又玄”、“无为无不为”等毫无意义的空谈!一个国家要想达到“治”的目的,也必须要依循自然法则,而不是“人为”的为了某种图谋或者“神圣”的目的而想当然去做!其例证不胜枚举,如:破坏环境的过度开发,污染环境的各种制造,为了擭取最大利益的各种不择手段等等,违背自然生存之道的做法无异于自掘坟墓,让子孙后代没有生存空间。另外,人们追求光明、追求幸福也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权利,而人类文明的走向更如同自然界之大潮巨浪,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凡是藐视自然法则的“人为”的、反其道而为的,都注定会走上绝路!而落入治乱兴废的恶性循环。

如何有效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

谢邀。

前几天和曾经获得《赢在中国》总冠军的李书文董事长一起谈点事情,他们做了一个创学院,真正为创业者服务的商学院。他问我一个问题,创业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我是北大“1898咖啡馆”董事长、中关村互助众筹研究院执行院长——杨众筹(勇)。我的答案是第一足够的资金,第二合适的合作伙伴,第三就是很强执行力。李总他们的答案是第一是战略,第二是人才,第三是钱。

创业公司战略可以调整,但资金一定要充足

我觉得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战略不应该排在第一位,因为现在社会变化太快,对于大公司战略最重要,对于创业公司可能战略能力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要经常调整,执行力可能更重要一点。

分享一下我们对于创业的理解,如果上过中国式众筹首席架构师的培训班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一点,只要你遵守三点,不需要了解别的中国式众筹规则,就一定做得不错。第一要慢一点,第二选人要严格一点,第三钱一定要多一点。任何一个人遵守这个规则项目一定做得不差。

慢一点的目的是尽可能在众筹收钱之前,把一个项目各种可能风险掌握透彻,还有就是看人是否靠谱需要时间。人要选严格一点,众筹就是选人,人选对了,一切都顺,人选错了,一切都不顺,就是合适的合伙人。

而钱多一点,就是因为创业非常不靠谱,你定的方向都有可能不对,所以一定有要足够的钱试错。当你走三次弯路,总能走到正路上来,所以钱要足够。

创业最重要的三条缺一不可

回到创业最重要的三条,我认为最重要一条就是足够的钱,一个创业公司如果钱出了问题,肯定死掉,什么都是空谈。只要活着,就会有机会。特别现在变化越来越快,意味着每天都有新机会,所以公司活着只要抓住一个就有可能发展起来,钱一定第一位。

第二就是对的人,当你的合伙人合作伙伴选对了,即使战略定错了,因为有足够的钱,战略可以随时调整,要的是足够的试错机会。人对了,方向迟早会对。中国式众筹讲究基因决定论,人选对了,众筹差不了,人选错了,结果好不了。

当有了钱,有了合适人,剩下就是执行力,不管多远大的理想,都是靠行动,所以超强的执行力变得非常重要。我们讲究小步快跑,快速试错的指导思想,执行力越强,越能最小的代价,最快的时间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方向对了,加上很强执行力,企业一定能做的不错。

这三条就是我们对于创业的最重要的理解,所以我们设计众筹的很多规则都是围绕这三条的设计的。

围绕创业三法则设计众筹模式

第一足够资金,因为众筹模式多一点钱少一点钱区别不大,所以我们一般建议创业者按照自己需要的资金基础上多要一些,目的就是可以多试错的机会;第二严格选人,众筹核心是筹人,所以要慢一点,就是看看谁靠谱,然后选对人,人对了,迟早会走到正确的方向,剩下的就是看执行力了。

所以众筹讲我们就关心两个问题,好产品和好团队。好产品就可以众筹,有好团队后期才会落地好,团队我们主要看过去,其实就是执行能力。

中国式众筹是一套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创业方法论,把风险前置。在众筹过程中,就把很多风险释放掉,把很多后面问题提前配置资源来解决,所以中国式众筹是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

创业不易,所以需要保守,所以我假定我们的每一个众筹项目三到五年都会倒闭,用这种反向思维设计众筹,反而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

“北大杨众筹1898”为红橙学院MCN矩阵签约自媒体,垂直职场领域,每日为您带来深度原创文章,欢迎您的订阅!

一代贤帝王莽为何被黑几千年?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所以,白居易说“辨材须待七年期”,时间不够,你根本分不出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没篡汉的时候,王莽谦恭着呢。

但谁能想到王莽成了篡汉贼子?篡汉了,野心暴露了。所以,只有时间够了,王莽才能被证明是个大坏蛋。

但是,白居易的这个“辨材须待七年期”的方法论,也有问题。简单说就是“七年期”远远不够。即便再给更长的时间,你也无法辨别王莽是好是坏。

因为,臧否人物的价值判断,就不是一个时间问题。

在当时,王莽那不叫篡位,而叫受禅。汉朝皇帝把皇位禅让给了王莽。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家天下以来,商灭夏、周灭商、秦扫六国、汉一天下,啥时候和平过?又啥时候搞过禅让?

王朝更替,往往天下血染、百姓屠戮。甚至,王朝内部的权力交接,也会腥风血雨。但是,王莽竟然通过一场禅让,和平地实现了王朝更替。这一点,我们必须要佩服王莽。

关键是王莽代汉建新,几乎没有遭遇什么阻力。王莽当皇帝,朝廷大臣和地方郡县不仅不反对,反而很拥护。

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孺子婴立为太子,王莽垄断朝政。这时候,王莽已经权势熏天。所以,反对派必须有所行动。

当年,身为刘氏宗亲的安众侯刘崇发难,率数百人进攻宛城。但,此次起义纯属行为艺术。起义军连宛城的城门都没攻破,就失败了。

公元7年,东郡太守翟义起兵,拥立宗室严乡侯刘信为帝,同时通告全国,号召大家一起造王莽的反。

随即,长安以西二十三个县,响应翟义号召,爆发了赵明、霍鸿起义。同时,天下震动,翟义“比至山阳,众十余万”。

翟义起义,的确声势浩大,但也只是汉书所言。从时间上看,就会发现问题:翟义起义,当年平定;赵明、霍鸿起义转年年初平定。

这种量级的反对,完全不够。而且,还适得其反了。

朝堂大臣认为之所以爆发起义,是因为王莽权力太轻。于是,“群臣复白:刘崇等谋逆者,以莽权轻也。宜尊重以填海内”。随即,太皇太后王政君批准朝臣建议,诏命王莽为“假皇帝”,也就是代理皇帝。

起义不仅没有削弱王莽权势,反而给王莽“篡位”提供了助力。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唯一的解释就是:朝堂大臣普遍支持王莽、拥护王莽。王莽认为自己当个周公就行了。但大臣们认为周公不够,王莽必须做“假皇帝”。甚至“假皇帝”还不够,王莽应该做真天子。

于是,公元9年王莽正式受禅登基。

这一系列的动作与反动作,你能说王莽是在篡位吗?我们看一看董卓乱政和曹操挟天子,就会更清楚。别说地方上割据造反,就是中央朝堂也是政敌环伺。这两个家伙必须杀几个三公高官才能镇住局势。但王莽有没有屠戮朝臣?

没有,因为根本不需要。

《剑桥中国史》记载说:“就班固所知,从公元10年到公元20年甚至没有一起反对他的阴谋”。但是,汉武帝一代雄主,却在公元前88年遭遇过一场政治谋杀。始皇帝雄霸天下,也曾在公元前216年兰池遇盗。

可见,王莽的地位相当稳固。

即便“王莽篡位”了,那你能说他就是一个大坏蛋吗?班固肯定这么认为。所以,班固

评价说:

咨尔贼臣,篡汉滔天,行骄夏癸,虐烈商辛。伪稽黄、虞,缪称典文,众怨神怒,恶复诛臻。百王之极,究其奸昏。

但问题是班固的立场决定了他的观点。作为东汉大臣,他就不可能不带政治色彩而客观公允地评价王莽。

那么,当时是怎么看待王莽的?

即便当了皇帝,王莽也没被看成篡汉的奸雄。当时的普遍共识是汉朝气数已尽,所以需要改朝换代。而要改朝换代,那就王莽当皇帝。

古人讲盖棺论定,而就王莽来说,不仅篡位不能论定,就是盖棺了、也难以论定。近代以来,围绕王莽的翻案之声,比比皆是。

胡适认为“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对于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等政策,胡适都极为认同。

而执此正面评价的,还有翦伯赞、何兹全、葛承雍,等等。

在这些人看来,王莽何止是一代贤帝,甚至被冠冕了“最有胆识的最聪明的一位政治家”、“改良主义者”、“当时统治集团中一个独具卓识的人物”。

而这些正面评价的立足依据,主要是王莽在篡位前后的一系列改革政策。这些改革政策,被胡适概括为土地国有、均产和废奴。

这个概括不仅不够全面而且重点也不突出。而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捕捉到王莽改革的初衷。

公元9年,王莽推出改革法案:一是取消土地私有;二是禁止奴婢买卖;三是取缔土地集中。

其中取缔土地集中最为雷霆。因为其直接针对垄断土地的豪族集团。法案规定:凡家中不够八个男丁而土地超过900亩的,就必须把土地赠送给亲戚和邻里。

这个政策,你没法用是与非来评价,而只能说它足够大胆、足够理想主义。就简单一个问题:你王莽凭啥这么改革?

王莽说:我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从理想出发就该这么做。而这么做,对大新人民有好处。

但王莽的初衷真是为了大新人民吗?为啥非是900亩而不是800亩或1000亩?

因为井田制是900亩,即“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到这个时候,我们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王莽改革在方式上是理想主义的:这么做、多好啊,大新百姓人人有田种;而王莽改革在初衷上却是复古主义的:这么做、合王道,儒家经典怎么记载、大新人民就该怎么生活。

所以,这种改革就是扯淡。

但正如罗素的婶婶劝诫罗素所说:在政治中没有什么需要证明的东西,搞政治纯粹是投机钻营,从一个乱局到另一个乱局。

你能说人家王莽这么做毫无道理吗?不能。而且,这么做也有现实的必要。首先,土地集中的问题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其次,关于土地改革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很多年。大家普遍认为现在的土地分配方案不好,却谁也拿不出一个更合适的主张。于是,人家王莽“纵深一跃”了,这要算有政治魄力和政治担当。

但问题是这个复古主义的土地改革,根本无法走通。

首先,占有大量土地的豪族肯定不答应;其次,一家八个男丁耕种九百亩地则纯属本本主义;第三,并未触及土地问题和贫富分化的本质。

大豪族不答应,这都不用论证。你家有三千亩土地,然后王莽一改革,至多给你剩九百亩,你能满意吗?关键,你还不是一个怂人,而是土豪。不仅有权而且有势,甚至还可能有一批打手。所以,你肯定要跟王莽斗,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而这个九百亩,都不是拍脑门的问题,而是完全不顾现实,更无法解决自耕农普遍贫困和失去土地的问题。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一个五口之家,除去服役的两个人,这家人再怎么辛勤劳作,也无法耕种百亩之地、收获百石粮食。赶上年景不好和官府加税,只能卖儿卖女。所以,西汉晁错的建议是:从市场和货币方面想出路,即贵粟。粮食贵了,种的粮食就能买上价,而老百姓才能用钱交纳人头税,也才不会被高利贷盘剥。

那王莽呢?直接往均田方向努力了。在人少地多的情况下,这么做就是南辕北辙,根本不会让大新人民受益。

当然,王莽一定会这样回答:大新人民是否手益,仅是次要问题;实践儒家经典的生活方式,才是主要问题。我王莽的改革,可不是奔着钱去的,而是奔着主义去的。

可见,王莽的初衷也不是让大新人民受益,就是单纯地玩复古主义和本本主义,是要恢复儒家经典记载的井田制。

废奴,其完整表述应该是禁止私人买卖奴婢。这个理想的确丰满,但理想不能当饭吃,因为现实很骨干。

当时的社会形态,很可能是一个想当奴婢而不得的时代。因为投靠豪族大户做部曲,会得到政治上、经济上的好处。

天灾了,怎么办?编户齐民的小家庭根本扛不住天灾,但豪族大户可以。加税了,怎么办?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肯定扛不住官府,但豪族大户可以。

如果不是普通百姓积极投靠,豪族手中就无法集中那么多土地,豪族家中也不会拥有那么多奴婢。

而且,王莽的废奴政策,也完全无法落地。

因为这里面有太多可以逃避的漏洞。废奴的起码底线,是要知道有多少人口。但,王莽能知道吗?如果普通百姓自愿委身豪族,那朝廷该怎么查出来?

不正确的改革、不良善的改革,未必不能落地。但,阻力太大的激进改革,一定难以落地。

于是,王莽的土地改革遭遇了民间社会的广泛抵制。老百姓不同意,不同意就被关监狱。最后,即便是京畿地区的监狱也人满为患了。于是,王莽怂了,在公元12年就取消了法案中的激进措施,又允许土地集中和奴婢买卖了。

土地国有、禁奴,是理想丰满,那均产呢?这更是空中楼阁。

均产的主要措施是五均六筦。

其中五均,具体是设立五均官来监督民间市场,要求市场以统一的价格销售谷、布、帛、丝、绵等民生物资。而六筦,具体是对盐、铁、酒、铸钱、名山大泽,实施专卖和征收税赋。此外,还有一项名为赊贷的政策,主要是国家提供放贷职能,并按照每月三分来收取利息。

但问题是五均限死了物价、六筦垄断了末业,民间还有什么套利空间?这时候,还有谁需要贷款?

实际上,五均、六筦和赊贷政策,就是一种古代版的计划经济,甚至比计划经济还计划经济。因为它是要取消民间市场、禁止百姓从事农业以外全部致富活动。

那王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么做,是不是能够均产,王莽不关心。王莽关心的是能不能复古。因为儒家的理想模式就是让百姓全都种地,而种地以外的末业,全由国家代劳。

所以,什么土地国有、均产、废奴,纯属胡适想多了。而很多人认为王莽是个穿越者,实际上也是想多了。

人家王莽根本没想要什么理想主义,也没想搞什么穿越,而是要玩本本主义、复古主义和儒家原教旨主义。儒家经典怎么记载,那我就怎么改革。王莽改革不是向上仰望星空、不是向前革故鼎新,而是向后回望三代。

所以,王莽的其他改革,也都是新瓶装旧酒。其政策措施,要么是经典已经这么写了,要么是前人已经这么做了。

公元7年、9年、10年、14年,王莽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但是,玩货币的祖师爷是汉武帝。汉武帝才是货币财政的高手。王莽的货币改革,跟汉武帝差了好几个数量级。汉武帝能把货币财政玩成敛财工具,而且真能敛财。而王莽的货币改革,只能叫折腾、叫明抢,最后把大新经济抢到了崩溃。

公元9年,王莽对中央官制进行改革,主要是改革官名。公元14年,王莽又对地方郡县进行改革,主要是改换地名。但是,公元前144年,西汉就对朝廷官制进行过改革。而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期不仅调整了官制,而且还把历法和正朔给改了。

如果王莽真有新意,那就是他的动作比较大。改完之后,老百姓完全不知道这些官职头衔和州郡地名到底是啥意思。但熟读古书的儒家士大夫肯定知道,因为王莽就是照着儒家经典改的。

王莽的六筦之策,要对盐铁酒等商品实施国家垄断经营。但是,汉武帝早就这么干了。而六筦中垄断山泽之利的手段,甚至可以要追溯到周朝。

王莽的五均之策,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强势干预市场运行和直接管理物价。但这个政策也不稀奇。因为公元前110年,西汉就一直在这么干,而一直持续到西汉结束。

等等如上,凡是王莽推出的改革政策,要么是儒家经典已经明确记载了,要么是西汉帝国的曾经旧政。之前早就这么干了,甚至有些当时还在干,而王莽只是把这些政策工具全都打包了,形成所谓的五均六筦,然后一股脑地抛给整个天下。

但问题是:你王莽这么做,天下能不能接得住?

真心接不住。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王莽不是什么贤帝,他实际就是一个大折腾。而国家最忌讳的,便是折腾。

很多古代昏君,你从初衷上分析,未必是一个大坏蛋。皇帝的固有认识是:天下就是自己家的、百姓就是自家子民。所以,有些皇帝对官僚和诸侯要多狠有多狠,却对百姓很好。

但他们为什么把自己搞成了昏君?甚至还搞到亡国?

一方面是士大夫写史书,史书是谁写的,这个问题很重要。班固写史书,那王莽就必须是大坏蛋。如果王莽不是,那东汉的合法性怎么办。而对于打压士大夫的皇帝,那就必须怎么昏君怎么来。

另一方面是昏君太折腾。秦始皇能折腾,但秦二世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始皇帝去过的地方,秦二世也要去。隋炀帝杨广更能折腾,建东都洛阳、修大运河、筑雁北长城、三征高句丽。就这些事,随便拿出一件都够后世王朝折腾一世的。而隋炀帝呢?在位15年,就全给干一遍。

很多昏君与王朝灭亡的因果关系,往往就是折腾。

于是,王莽这套改革下来,大新王朝肯定招架不住。而这些还仅仅是内政。除了内政还有外交。匈奴、高句丽、焉耆、羌人,四面八方的胡人也全被王莽折腾了一遍。

内政折腾、外交折腾,那王莽的大新朝也就只能短命而亡。此时的王朝更迭,就真正伴随了天下流血和百姓屠戮。从西汉到新朝再到东汉,这是一个饥饿加混乱的血时代。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给王莽这个大折腾冠以昏君或大坏蛋的称号,不算冤枉他。至于贤帝,你就是怎么算,也算不到王莽头上。

胡适等人为王莽的开脱,完全没有力度。王莽的初衷好、王莽的政策好,所以王莽应该是贤帝。如果这么说,那秦二世的初衷也不差,隋炀帝的政策也很好。以此类推,是非也就没了。关键是王莽以及王莽改革的初衷,完全不是胡适以为的那样。

反倒是《剑桥中国史》把王莽垮台归结为“几次黄河改道的重大积累的影响”,这还算是有些力度的开脱。

但是,如果王莽没有不余遗力地搞儒家原教旨主义的复古运动,那天下大乱能乱到改朝换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