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dnf追击歼灭战,dnf安特贝鲁峡谷

CF黑号 susu 2023-06-02 05:40 216 次浏览 0个评论
CF笑脸号

dnf追击歼灭战,dnf安特贝鲁峡谷?

那爆的粉很多啊。一般是武器和首饰爆的多。55-60的,65的粉也掉,但是掉得很少。具体哪个图爆什么粉就要去资料站查了,但是感觉追击歼灭战和南门应该是爆率最高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dnf追击歼灭战,dnf安特贝鲁峡谷

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的5万兵马?

759年,3月,邺城。云集了郭子仪、李光弼等最优秀将领和绝对优势兵力的唐军,居然被史思明一举击败!

仔细我们回顾这场军事灾难,让人受益良多。

克复两京,曙光再现,趁胜追击,却犯下了很有创意的错误

大唐在度过安史之乱初期的慌乱后,逐渐稳定了下来。在郭子仪、李光弼等良将,以及外族友军的配合下,连续击败叛乱,收复了长安、洛阳。而叛军方面,安禄山死后,出现了动摇。史思明等人降唐又复叛,但此时安史叛军内部的分裂已经十分严重,安庆绪和史思明事实上已经分裂成了两股势力。

在这种情况下,大唐集结了几乎所有可以调用的资源,发起了一次大规模攻势,试图一举讨灭安庆绪势力。(对此战兵力,争议很大,但唐军有绝对优势毫无疑问。)

此战中,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李嗣业,几乎所有当时拿得出手的将领都参战了。可是,大唐却没有指定主帅人选,只是以宦官鱼朝恩观军容,督促各军。——这是此战,以及后来大唐与叛军、割据军作战进展不顺的最关键因素!

不过,当对手还不够出色的时候,隐忧,就仅仅只是隐忧。安庆绪就被打得连续败退,只得困守邺城,派人装孙子去找史思明求救。

围攻邺城,一个坏创意,杀死了一堆好创意和一个好将军

围攻邺城开始后,唐军的名将们表现出了很高的军事素养,好创意层出不穷。

郭子仪在城外筑垒百重,封锁邺内外联系;

随后,唐军引漳河水灌入邺城。邺城里的井水喷涌而出淹没街道,叛军和居民都只能居住到屋顶休息。

此时,邺城城内粮食已尽,一只老鼠卖四千钱,城中人只能吃马,甚至马粪!苦不堪言。

这样的城池,按常理应该不难攻克呀,可是,唐军却硬是打了几个月都没打下来!

这还得说到那个坏创意——没有主帅了。

唐军四面围攻,却没有统一指挥,各打各的,“进退无所禀”。安军得以随时调拨力量加强险处,因此,邺城常常惊而不危。

唐军著名猛人李嗣业纵横天下这么多年,可丢不起这人!亲自带队攻城!结果···中箭身亡。

让无数男儿心向往之的猛人李嗣业,死得窝囊!

这样,唐军一堆名将扎堆,从758年10月打到759年2月,就是啃不下邺!

史思明:有条不紊的部署

安庆绪和史思明的关系是很微妙的。

一方面,双方是竞争关系,都有理由早晚灭掉对手;另一方面,又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安庆绪被灭了下个就是他!

因此,史思明一开始不急不慢,只派李归仁军前往,但也仅仅就是做个拉拉队,遥相呼应。

史思明在救援前,要拿下魏州。他巧用反间计,离间魏州唐军猛将和守将的关系,猛将被自己人杀害,史思明一鼓作气拿下了魏州。

拿下魏州后,史思明称皇帝,不远不近地注视着邺城战场,随时准备发出致命一击。

否定李光弼策略,唐军错失先手

对于史思明的威胁,唐军这些良将当然不可能无视!尤其是他的老对手李光弼。

李光弼提出:“史思明在魏州却按兵不进,是在等待我军疲敝,用精锐突袭我们!现在,请让我带朔方军,一起去干他。他干不过我,一定会躲在魏州不出。这样,我们拿下邺再一起来干他!”

围攻邺,确实不需要那么多兵。分兵把史思明这条毒蛇看起来,,是稳妥的建议!

可是,鱼公公拒绝了,“我只是来监督你们打仗的,好好打!”

史思明,骚扰大师

鱼公公拒绝老李的建议,可能也是觉得:“老子这么多人,就在这一起,他史思明敢来吗?来了又能咋滴?”

史思明不久就来了。他进军到邺城外五十里处扎营。

当然,老史现在还不敢直接上去决战。

老史看出了唐军的命门,开始了骚扰大师的史诗级表演。

(1)、不让你休息:他在军中置大鼓三百,不时击鼓威胁唐军。又每营精选骑兵五百,每天都去骚扰唐军。

唐军是木头吗?任由他骚扰?呵呵。

要是有统一指挥,早就集结起来,一锅端了老史了,谁还在这听他敲鼓!

而骚扰时,思明的士兵是经过挑选的,彼此都认识。唐军兄弟来自五湖四海,都不认识。

因此,在骚扰时,叛军都做唐军打扮等唐军反应过来时,叛军已经走了。唐军再追除去,就认不出友军和叛军了。

(2)、不让你吃饭:当时,唐军大军云集,粮草运输络绎不绝。

老史派人假扮做唐军,拿了粮食后,责备运粮太慢了,杀几个人,放其他人走。这样,船夫们都不敢运粮了,要钱不要命的行当我们不干!

老史又派人找到唐军船队舟船所聚的地方,防火就烧了。

唐军还真一点办法也没有!没有史军又是彼此都认识,他们扮作老百姓,烧了就散开,找个地方又聚上,宛如犯罪团伙!

就这样,在老史的一番骚扰下,唐军已经又累又困!出现了败相!

风呀风呀,请你给大唐一个说明

在疲敝唐军的目的差不多达到后,老史决定出击了——毕竟,邺城真丢了,他也要完蛋!

史思明带军靠近唐营。

大家应该记得,老史自从来了附近后,就没消停过,天天骚扰唐军,而且:经常虚张声势。

所以,唐军似乎已经对敌军靠近有了“免疫力”,没怎么在意···

看来,一群天才在一个傻子的指挥下,也会变成傻子!

随后,史思明发起了攻击!

唐军意识到不对,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马上冲上去打!郭子仪,率军为继。

李光弼等人是仓促迎战,叛军射伤了鲁炅。

郭子仪军迅速靠近,两军接战起来!

此时,唐军站稳了阵脚,如果长期打下去,史思明可能要吃亏了。

正在此时,大风突起!大风遮云蔽日,双方将士都睁不开眼,各自散去!

这“公平的一散”,却把大唐军队彻底打散了!

郭子仪的乌龙,导致了大溃败

坦率地说,大风是公平的,他中止了一场激战,却没有让你唐军散去呀!

都赖郭子仪!

天下兵马副元帅(虽然不是本次战役主帅)郭子仪“先退”,各节度使才退!

郭子仪为啥要退呢?

原来,当初史思明造反时,郭子仪身边的将领吴思礼说:“胡人就是胡人,怎么可能会尽心为国呢?早晚必反!”说这话的时候,吴思礼用鄙夷的眼神看着在一旁的仆固怀恩。仆固怀恩当场无语,但仇恨是记下了!

决战这天,仆固怀恩刚击败了史思明一部,正遇大风,回军时正好遇到了吴思礼。现在,大家都乱了,这个时候不报仇,什么时候报仇?于是,一箭射死了吴思礼,然后大声高呼:“吴思礼被杀了,你们当兵的跟我走!”

这个时候杀将收兵?仆固怀恩要干什么?郭子仪此时疑心仆固怀恩已经造反,于是率部暂时先退了。

郭子仪虽然不是主帅,却是唐军的主心骨。因此,随后···是连锁反应!大军各回本藩。

可是,要全赖郭子仪也不对。毕竟,如果有统一指挥的话,大家退一退,也还能再回头呀!

比如,对面的史思明,人家跑起来也没很在意面子,人家也一口气跑到沙河,得知唐军跑散了,这才喜出望外,回了邺城!

这一战的影响,一直被低估了。尽管此后,唐军依然平定了安史之乱。

但是,此战后,大唐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彻底从根本上扫除叛军了。最终,精疲力尽的大唐只得姑息养奸,而以叛军余部为代表的河朔三镇,逐渐跋扈,开启了持续的,愈演愈烈的战乱时代!

很多人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转折点。(小编以为略有夸张)

从此战,也能依稀看出这个转折的气息。

(1)、不设主帅,以宦官“观军容”。

担心主帅威权过重,不惜降低军事效率。中华帝国在此后的很长时间内,在这种思路下吃了不少亏。

(2)、热情奔放的热血时代结束了

当郭子仪、仆固怀恩、吴思礼彼此猜忌时,盛唐“独爱之如一家”的开放胸襟一去不返了。

如果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转折点,那么,潼关之战和邺之战,就是扭动转折点的两个扳手。两把扳手,把原本平常的叛乱,拉成了一条分界线,横埂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在互相猜忌的环境下,在没有了密切地配合和组织的情况下,即使您是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良将,也无能为也!

祝君如鱼得水,战无不胜!

英勇过人的徐质是如何死于姜维之手的?

徐质,司马昭手下一勇夫,善使一把开山大斧,英勇过人。董亭一战,徐质数回合败廖化,再败张翼,逼迫蜀军后退三十余里。

如此勇将,最后却中了姜维的“诱敌之计”,被乱刀砍死,实在是可惜了。

董亭一战,徐质出尽了风头

姜维以廖化、张翼为左右先锋,夏侯霸为参谋,张嶷为运粮官,起兵二十万出阳平关,攻略雍凉。姜维用重金请羌王迷当援助,得羌将俄何烧戈并五万羌兵。北伐大军共二十五万,进兵出石营,经董亭直取曹魏“粮仓”——南安。

南安一失,则陇西全入蜀汉囊中,雍凉难保、长安不宁,面对这样的形势,镇守雍凉的左将军郭淮急忙向朝廷救援。当时掌曹魏大权的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他派出了弟弟司马昭,并辅国将军徐质,率大军前去救援南安。

姜维的目的是取南安,蚕食雍凉,董亭是大军必经之路。可就在大军已到董亭,南安近在眼前之时,半路杀出个徐质,把姜维的全盘计划都打乱了。徐质不愧是司马师看重的人物,数回合之内击败左先锋廖化,又数回合击败右先锋张翼,掩兵冲杀,蜀军大败,后退三十余里下寨。

铁笼山大战,徐质中计身亡

北伐战事不利,姜维和夏侯霸连夜开会讨论,最后决定使用姜维的诱敌之计,让司马昭派徐质来劫粮,以伏兵杀之。司马昭果然中计,派徐质率五千人去铁笼山断蜀军粮道。

徐质趁夜进军,前期还是很顺利的,“只有蜀兵二百余人,解一百多架木牛流马,满载粮食而行”。徐质击溃运粮兵,分一半军队运解粮草回营,率另一半军队追击残兵,想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可惜这一切都在姜维的计划之中,徐质在路上遇到廖化、张翼两支大军,只有两千五百人的徐质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只能只身逃出了。

徐质单人匹马逃到一个土坡上,结果正面迎来姜维大军,反应不及被一枪刺到马下,最后被乱刀砍死。而原先派到运粮的两千五百兵,也被夏侯霸擒降了。

铁笼山大战,姜维出动了一切能动用的力量,先锋廖化、张翼,参谋夏侯霸等,连身负主帅重任的自己,也不得不安排上战场。可见姜维对徐质的忌惮,而且徐质虽死,但姜维经过董亭、铁笼山两场大战之后,也无力东进取南安,只好退兵回成都。而司马昭也损失了大将徐质与五千精兵,怏怏地回去洛阳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为什么山本要临时撤退呢?

大家好,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军队与百姓最大的是组织性和纪律性,在开展军事行动之前都会事先通过侦查等手段获取情报以后制定作战计划,作战计划的核心就是通过何种手段达到何种目的,然后根据作战计划实施作战行动,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生达不到作战目的情况时应当立即停止行动,否则达不到目的的军事行动将是徒劳无功的。剧中山本特工队必须撤退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当时华北军事观摩团包括服部直臣少将在内的十几名鬼子军官已经被李云龙全部消灭,而且山本在突袭八路军总部途中遭到赵刚率领的独立团两个营兵力的阻击,突袭俨然变成了强攻。两个原因综合在一起,山本无论如何再也达不到“演示特种作战”的目的,与其盲目攻击,不如在八路军增援部队赶来和国军封锁道路之前撤退,毕竟来日方长,可以择日再战。可以说日军指挥官山本大佐是一个头脑非常清醒的人,假如这次没能全身而退,那就不会有抓李云龙老婆秀琴同志为服部少将报仇这个事,当然这是后话了。下图为在接受日军华北将领检阅的山本特工队。

山本一木的撤退是必然的,即使华北观摩团没有出事,山本特工队一样会撤退

我们抛开主观情绪,客观的从军事常识角度来展开讨论。假设日军华北方面军观摩团没有出事,山本特工队能否达到作战目的呢?大家都知道,李云龙为了给楚云飞露一手,抗命留下一营打伏击战,让政委赵刚奉命率领二营和三营前去卫戍总部安全。李云龙的抗命表示八路军已经获悉山本特工队即将突袭八路军总部的情报,而且山本特工队在进入八路军腹地之前就已经被国军发现,战术突然性已经不复存在。下图为装备清一色的美制M3冲锋枪的山本特工队,这一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M3冲锋枪于1943年才在美国研发成功并量产,侵华日军是不可能得到这款冲锋枪的。

八路军总部是我军指挥首脑所在地,为了确保总部安全,我军必然会调集重兵把守,独立团驻地杨村距离总部机关所在的大夏湾最近,所以在第一时间就被调遣至阻击位置防守,而且还有时间构筑工事,属于以逸待劳。独立团是八路军齐装满员的主力团,兵力大约在1200人左右,即使没有380人的一营,二营三营两个营的兵力最少也在600人到700人之间,任由山本特工队战斗力再强悍也很难凭借区区几十人组成的特种部队打赢十倍于己的八路军,即使能成功突破独立团的防线,自己的伤亡恐怕也会过半。何况在与独立团缠斗的这段时间里八路军调集的增援部队也会赶到,关键是八路军总部机关已经开始撤离,山本特工队在付出重大伤亡以后得到的将是一个人去楼空的建筑物,没有任何意义,最重要的是空手而归的时候还会与前来增援的八路军部队遭遇,如果被包围,则面临被围歼的风险,因此山本特工队在遭到独立团预料之外的顽强阻击以后必然会选择撤退。下图为剧中好说歹说就是不愿意撤离的副总指挥,彭大将军一生最不喜欢撤离岗位,即使在朝鲜战场也是如此,每次美军飞机空袭都要负责警卫的战士像《亮剑》里表现的那样硬拽到防空洞。

特种作战的灵魂在于行动发起的“突然性”,没有突然性的突袭与常规作战无异

《亮剑》中山本特工队一共有两次成功的突袭行动,第一次是“杨村遭遇战”,那时候独立团的团长还是孔捷,该团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到山本特工队的突袭。虽然山本特工队这次行动的目的是突袭大夏湾八路军总部机关,但是因为事先没有得到独立团调防杨村的情报,与独立团打了一个遭遇战,没有达成作战目的,但是独立团也被山本特工队打残,基本失去战斗力,因此这次行动也成功。第二次是“突袭赵家峪”,里应外合之下山本特工队成功突袭独立团团部所在地赵家峪,李云龙的新婚妻子被绑架,赵家峪全村男女老少被屠光,独立团团部差点被一锅端,好在团长李云龙和政委赵刚都突围了,这次行动虽然不是完胜,但作战目的已经达到,也算是成功的行动。山本特工队的两次成功行动都是在“突然性”的前提下以弱势兵力达到作战目的的,可见“突然性”就是特种战的灵魂,失去“突然性”的行动将与常规作战毫无区别。下图为正在执行特种作战的美军海豹突击队(剧照),即便强悍如美军在执行特种作战时大多数都选择在夜间进行,以保证战术突然性。

现代特种作战中同样强调“突然性”,比如美军猎杀本.拉登时开展的“海神之矛”行动,为了行动成功,美军得到情报后进行了近半年的周密部署和针对性训练,这期间还不间断地监视目标人物的所在地,并利用各种手段确认情报的准确性。为了达到战术突然性,美军甚至动用了从不被世人所知的隐身运输直升机参与行动,“海神之矛”行动中美军成功击毙了本.拉登,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撤离现场,当巴基斯坦军警赶到时,美军特种部队早已飞离边境。本次行动生动地体现了特种作战的灵魂——突然性,试想,假如美军特种部队的行动事先或者实施途中被巴方知晓,巴方为了保卫本国权益出动战机拦截,甚至是在目标人物所在地部署军力,那么美军还会继续执行这个根本不可能再达到任何作战目的的军事行动吗?下图为“海神之矛”行动中坠毁的美军隐身直升机残骸,如果不是因为这架飞机的坠毁,世人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隐身运输直升机的存在。

回到正题,李云龙之所以敢于抗命并亲自带队打日军伏击,并不是像有些网友所说的在拿命赌。李云龙从来不是赌徒,也从来没有做过没有把握的事(用老李的话说就是“老子从来不做赔本买卖”),更不会将总部机关首长的安危掷之而不顾,作为具有丰富指战经验的老团长,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失去总部机关的代价。李云龙自谋划算计虎亭据点的小鬼子时早就对这一地区的全局研究透彻了,当得到旅部下达的“保卫总部机关”命令时他的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一、日军那支擅长山地作战的小股部队通常都是在夜晚实施突然性的突袭行动,此时为白天,他们明晃晃地进入根据地显然是完成不了太大的作战目的的;第二、随着这股擅长山地作战的小股部队的行动,虎亭据点的日军也出现了异常调动,日军旅团级规模的集结显然是另有所图;第三、独立团在数次胜利和充分训练之后战斗力已经大大提升,用两个营的兵力去阻击敌人几十人的小股部队是没有问题的;第四、师部和旅部已经获悉自己擅自行动的报告,他们一定会在保卫总部安全方面调整部署,因此他才敢于抗命,擅自带着一营前去监视日军大部队行动并逮住机会顺手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日军这次行动目的是以大部队佯攻来策应山本特工队完成突袭,从而达到让华北方面军接受特种作战的理念,为了让华北方面军观摩团能够亲眼看到整个行动经过,日军不惜以牺牲“突然性”在白天展开行动,其实真正在赌的人是日军司令官筱冢义男中将和山本特工队队长山本一木大佐,不幸的是这个赌局在他们决定白天行动的时候就已经住注定要输掉了。下图为同为赌徒的日军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

历史上有哪些作死的名将?

“飞将军”李广的儿子李敢,上门痛揍大将军卫青,结果被嫖姚将军霍去病一箭射死,最后汉武帝却说李敢是鹿撞死的。

李敢,算得上一代名将

李敢的父亲,叫李广,是闻名后世的“飞将军”。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李广特意赶来从军,他在战场斩杀了许多匈奴,表现十分亮眼,因此被汉文帝封为了中郎。

眼见李广骑马射箭都是一绝,汉文帝还曾激动地说:“可惜了,你生不逢时,若是生在高祖那时候,凭你的本事,哪怕封个万户侯也不算什么的。”

《史记》:……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候岂足道哉!”

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继位,也同样器重李广。

景帝时期,因为采取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大力削弱诸侯势力,终爆发吴楚七国之乱,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周亚夫平定战乱。

之后,李广又先后在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任职太守。

值得一提的是,李广的一出“空城计”,比诸葛亮还要早300年。

据《史记》记载,李广曾在训练士兵时,遇见三个匈奴人,他带领几十名士兵前去追赶,结果发现远处有上千名匈奴兵埋伏,而李广此时已经离军营很远,赶回去是来不及了。

危急之下,李广命令士兵:时间来不及,不要往回跑,现在立刻从马背上下来,然后解下马鞍,舒舒服服躺在原地。

士兵们不解,但都照做。

匈奴兵的首领,看了看情况,自言自语道:“他们已经卸下马鞍,看样子不打算走了,这恐怕是诱敌之计,汉军必有埋伏,我们赶快撤兵吧。”

匈奴兵走后,李广带着人马,狂奔回军营。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继位,李广被调回未央宫,出任禁卫军长官,后来汉武帝又派他去镇守右北平,匈奴直称李广是“飞将军”,多年来不敢侵犯一步。

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诗人王昌龄对飞将李广的高度赞扬。

而身为儿子的李敢,即使在名气上并不如父亲,但他同样也是大汉的一代名将。

公元前121年,李广出兵作战,但由于张骞贻误战机,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士兵人数不占优势,因此颇为畏惧。

这时,李敢率领几十名骑兵,直接冲进匈奴骑兵阵,又从左右两边穿回来,回来对李广说:“匈奴很容易对付啊!”

一时间,军心大定。

两年后,李敢以校尉的身份,跟随霍去病去征讨匈奴,他始终冲在前面,勇夺左贤王鼓旗,并且斩首无数。

汉武帝大为高兴,厚赏李敢,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这是父亲李广一生也没有得到的爵位。

属于李敢的时代即将来临,但父亲李广的突然自尽,却让李敢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前途。

李广自尽,背后的秘密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李广和李敢两父子,难得一起参与了漠北之战,李广以“前将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李敢则跟随嫖姚将军霍去病。

不同的是,李广的这个“前将军”,是求来的。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令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率五万大军,跨越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也想随军出征,但汉武帝认为,李广已过花甲之年,不适合再去征战,便没有答应。

但李广年少就与匈奴作战,好不容易有和单于对决的机会,他不想放过,故数次请求汉武帝,汉武帝到底心软,给了李广一个前将军的职位。

出征后,卫青捉到一个匈奴兵,意外得知了匈奴单于的驻地,他便自己率兵前去追赶,却命李广从东路出发,与右将军赵食其队伍汇合。

李广心有不甘,请求道:“大将军,我是前将军,您却让我从东路出发,而且这么多年,我才得到一次和单于对抗的机会,我愿为先锋打头阵。”

但卫青却一口拒绝,坚持让李广从东路出发。

没办法,李广只好听从命令,可东路偏远,没什么马能吃的草,再加上没有向导,李广的队伍迷路了,等终于找到路后,却碰见了往回走的卫青。

原来,卫青和单于正面对上,但因为李广和赵食其队伍没有及时赶到,单于抓住机会逃走了,卫青也一无所获。

不过,卫青并无责怪,还给李广送去了食物和水。

事后,按照规矩,负责人卫青要写军情上报,而李广东路那边的具体细节,他并不清楚,当初给李广食物和水时,卫青问了一嘴,但李广没有回答,于是卫青派人去叫李广幕府人员前来交代。

然而,李广却拦住了幕府人员,自己孤身前往卫青处,他没有交代军情,只是有感而发道:

“我年少参军,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机会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走了东路,而且偏偏还迷路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不能再受刀笔吏污辱了。”

话落,李广拔刀自刎,在场人谁也没来得及阻拦。

《史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李广自尽,得知这个消息的人,都很难过,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其中也包括大将军卫青和嫖姚将军霍去病。

在这二人未崛起之前,李广是大汉军魂式的人物,也可以说得上是卫青和霍去病的前辈,尽管李广已经年迈,二人还是对他多有尊重。

那么,为什么李广请求要和单于对战,卫青却坚决不答应,反而要派他走东路呢?毕竟这也间接促成了李广的自尽。

其实这是汉武帝的主意,倒不是卫青刻意为难。

临出发前,汉武帝单独叮嘱卫青:“李广岁数大了,又运气不好,你不要让他和单于正面对上,否则恐怕对战场形势不利啊。”

然而这一切,李敢毫不知情。

打卫青,李敢自己作死

这天,李敢正在霍去病帐中,喝酒庆功,忽然有人来报:“将军,李老将军拔刀自尽了……”未等霍去病反应,李敢已经狂奔出帐。

事后,李敢四处向人打听,李广到底为什么自尽,得到的答案也都如出一辙,是卫青调李广去东路,最后李广迷路,屈辱自尽。

站在他人角度,或许不认为卫青的命令有问题,但在李敢看来,卫青就是故意调开父亲,否则他不会自尽。

这笔仇,李敢暗暗记在心里。

一天,李敢按耐不住,气势汹汹去了大将军府,府中下人立刻向卫青禀告:“大将军大将军,关内侯闯进来了……”

卫青知道,李敢的意图,索性也没有躲。

见面未说三言两语,李敢就一拳打在卫青脸上,随后一顿拳打脚踢,卫青也没有还手,他知道李敢是为李广自尽而来。

这件事,卫青毕竟有责任。

事后,李敢离开,鼻青脸肿的卫青,特意交代府中下人:“这件事,不许对任何人提起,尤其是嫖姚将军。”

但不论卫青如何隐瞒,霍去病还是发现了。

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大将军府就像是自己的家一样,只见有天他如常去拜访舅舅,结果府中下人一脸防备。

等见到卫青时,他额前一缕长发挡住了半张脸,霍去病心觉有异,卫青平时注重仪表,怎么会有如此“邋遢”的行为呢?

趁卫青不注意,霍去病眼疾手快,一下子揭开了那缕头发,脸上还有些红肿,霍去病急了,忙问道:“舅舅,你怎么弄得如此狼狈?”

卫青解释道:“没事,我不小心摔的,过几天就好了。”

霍去病一把抓住卫青,质问道:“舅舅,我虽年少,却也是行武中人,到底是打伤的还是摔伤的,我还是看得出来的,到底是谁有这么大胆子?”

卫青支支吾吾,只留下一句:“别问了,我不会说的。”

霍去病转身离开,去审府上下人,他是战场杀伐之人,普通人哪里禁得住,故一不小心全交代了:“关内侯来过……”

一句关内侯,霍去病心中了然。

那么,李敢打卫青,本是为父亲李广报仇,又为什么说是李敢自己“作死”呢?

第一,李敢打卫青,属于以下犯上。

李敢是霍去病的属下,而卫青的官职比霍去病还要高,李敢打卫青在军中属于以下犯上,是非常失职且过分的举动。

第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正当少年热血。

此时,霍去病刚刚二十出头,而舅舅卫青是他心中的偶像,断不容许有人侮辱,尤其打人者还是自己的属下。

第三,李敢若是再细心一点,就能发现汉武帝的态度。

李广为大汉征战一生,可他去世后,汉武帝没有任何表示,既没有追封,也没有补贴,这也能说明汉武帝的态度。

可惜,沉浸在伤痛中的李敢,丝毫没有注意。

而他,也为一时冲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霍去病,甘泉宫的报复

自霍去病得知卫青受伤真相后,便在计划要如何报复李敢,很快他就找到了机会。

公元前118年的一天,汉武帝命霍去病陪自己去甘泉宫打猎,霍去病也把李敢叫了过来,汉武帝倒不介意,还好奇说道:“大司马,你还叫了关内侯,不过也好,你们陪朕一起猎鹿吧。”

武帝先行离开,李敢悄悄问霍去病:“大司马传唤末将前来是有什么事吗?”霍去病反问道:“你为什么打伤大将军?”

李敢心惊,连忙解释:“想必大司马知道,大将军和我父亲的死息息相关,若不是他故意调开,我父亲何至于挥刀自尽?”

闻言,霍去病怒回:“李敢,按你这么说,若李广想要大军指挥权,大将军是不是也得给他?算了,你先去追上陛下吧。”

李敢奉命离开,可走出去很久,也没看见霍去病追上来,等他回头一看,结果只见霍去病一箭直冲他咽喉而来,李敢当场倒地身亡。

李敢毕竟是关内侯,有人立刻把事情上报,汉武帝闻讯赶来,他审问霍去病:“为何射杀关内侯?”

霍去病扑通一声跪下,说道:“陛下,李敢因为李广之事,以下犯上打伤大将军,臣一时不忿,将其射杀,还请陛下降罪。”

没想到,汉武帝却说:“算了算了,你起来吧,传朕旨意,今日关内侯是被鹿撞死的,安葬费用等由朝廷拨付,把人送回侯府吧。”

《史记》: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票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既然汉武帝已经知道,李敢是被霍去病射杀,为什么不对他施以惩罚,反而还撒谎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呢?

第一,汉武帝是霍去病的姨父。

汉武帝的皇后,叫卫子夫,是霍去病母亲卫少儿的妹妹,也就是说,霍去病管卫子夫要叫声“姨”,那么汉武帝可不就是霍去病的“姨父”吗。

第二,霍去病是朝中新贵,汉武帝还需要他去完成梦想。

除去家人身份,汉武帝一直有彻底铲除匈奴的梦想,而朝中新贵霍去病年少有为,之前又刚刚封狼居胥,汉武帝需要他去完成梦想。

这就意味着,哪怕霍去病一箭射杀李敢,是犯下大错,但李敢已死,汉武帝必须护着霍去病,也只能让李敢死得不明不白。

不过,若是李敢没有一时冲动,上门去打大将军卫青,又哪里来霍去病甘泉宫的报复呢?

其实,霍去病很重视李敢。

当初,霍去病出征作战,汉武帝让其点将,霍去病痛快选择了李敢,说明他认可李敢的能力。

假以时日,李敢必成朝廷栋梁,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李敢身亡,李家没落

李敢身死后,李广的一大家子也走向了没落,李家往日的光辉不复存在。

李广有三个儿子,长子是李当户,二子是李椒,三子是李敢。

李当户算是陪伴汉武帝长大的,一次韩嫣欺负小汉武帝,李当户当下就赶跑了韩嫣,因此汉武帝很赏识李当户,还让他做了郎官。

可惜,早在李广自尽前,他就去世了,只留下一个遗腹子李陵。

李陵能征善战,有李广的几丝风采,但因为他投降匈奴,惹得武帝大怒,后来除尽李氏满门,李家名声也尽毁了。

二子李椒,在史书中几乎没有什么记载,也是在李广自尽前,就早已经去世了。

三子李敢,自己死在霍去病箭下,留下一儿李禹一女李氏,李氏是太子刘据宠幸的宫人,后来因为巫蛊之祸牵连,皇后卫子夫自尽,太子刘据全家被处死,这二人也被牵连其中。

这么一看,李敢的确是李广一脉最后的光辉。

那么,对他打卫青这件事,后人也是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他是为了父亲报仇无可厚非,也有人认为他是一时冲动自毁前途。

对于这件事,历史学家蔡东藩分析得透彻,他曾说:“李广未尝非忠臣,李敢亦未尝非孝子,乃皆以过激致死,甚矣哉血气之不可妄使也!”

意思是,李广并非不忠,李敢也是孝子,但这父子二人,都太过意气用事。

卫青没有敌意,李广却自认为无法接受屈辱,挥刀自尽;李敢没有看清状况,便自认为是卫青坑害父亲,上门痛揍卫青,引来祸事。

如若不然,李敢日后的成就,说不定会高于李广,可惜被他三拳两脚给毁了。

写在最后

纵观整件事,霍去病和李敢都有一定的责任,也同样年少轻狂,一个要为舅舅报仇,一个要为父亲报仇。

唯一不同的是,最后的结局是李敢死于霍去病一箭之下,而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

也只能说,霍去病和李敢这两个人,都是大汉的名将,但也都缺少大将军卫青的胸怀!

你怎么想?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