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st远东,那么美军现在会拥有哪些先进装备

CF黑号 susu 2023-06-02 13:40 294 次浏览 0个评论
CF笑脸号

st远东,那么美军现在会拥有哪些先进装备?

苏联国内的混乱状况与1990年代中期达到了高峰:经济陷入泥潭,边境冲突不断爆发。而苏军自然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军备大规模裁减并退役,新装备的研发进度也减缓甚至停滞,士气也相当低迷,这一系列现象导致的恶果最终在车臣战争中集中爆发。

苏联当局与90年代开始推行经济开放与改革政策,引入资本主义体制和西方企业,同时开始推进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地下资源的开发。苏联经济于2001年开始有所起色,并开始重整军备以适应现代状况,大量的新锐装备开始缓慢入列。

st远东,那么美军现在会拥有哪些先进装备

那么,作为冷战另一方的美国,在后冷战时代军备建设方面又是怎么做的呢?

ATF计划:

旨在对抗苏联第三代战斗机的ATF计划最终以YF-22的胜出而落下帷幕。美国空军原计划订购700架,并逐步部分替代F-15C/D机队。然而苏联威胁的(相对)消退导致美国开始新一轮军缩,ATF计划也遭到削减,最终被砍到只有390架。F-22A于1996年开始进入小规模生产,1999年正式进入量产阶段,并进行了分阶段改进。F-22A Block-III对F-119引擎进行了增推升级,并适当增加了航程,集成了DAS、HMDS和全新的AN/APG-81雷达(但最后只落实了一部分),被称为“超级猛禽”。

“超级猛禽”

F-22最终还是停产了。

美国空军的F-15、F-16机队的升级:

F-15C/D的MSIP计划于90年代初期开始大规模普及,以作为F-22A正式服役前的过渡,让F-15C/D具备了发射AIM-120 AMRAAM的能力。一些F-15C/D在F-22服役后转入空中国民兵。

承担Mid-Range Strike的F-15E的数目有所削减(和现实位面区别不大),但由于A-12采购数目有限(USAF同样计划装备A12)加上FB-22流产,后期仍然进行了改进(可以参考F-15SG),并延缓退役速度,以增加在东亚和欧洲地区的打击部署。最终升级计划还是参考F-15X。

由于新的中程打击平台(有限)服役和F-15E的改进,F-16于本位面在美国空军的地位有所降低,退役速度也加快了。和本位面一样,Block-50/52实现了电子战设备内置,和先进的BVR&空对面能力。F-16仍旧有着不错的外销成绩和多样化改造方案,哪怕是在JSF已经在同盟国逐渐铺开的当下,F-16仍然有着不错的外销成绩,在多国担当主力。

A-10退役速度更快了。

轰炸机:

B-2的采购数目有限增加,50-60架左右。

B-1B和B-52的退役速度加快了。

B-21作为一个相对B-2降低成本的替代品,仍旧会适时出现(同时期苏联的PAKDA的研发进度也会发生变化)

USAF会保持180-200架左右的轰炸机部队的规模。

JSF计划:

原本是海军陆战队用来取代AV-8B的STOVL+LO打击平台,空军后来介入此方案(作为F-22的补充,以及三代机替代),最终衍生出F-35A和F-35B型,花了大量时间与经费,最终修成正果,同样大量外销,作为一线盟国的主力机。

X-35B

海军去搞NATF了,时间推迟但是没有流产。(设定还是NG胜出,命名为F/A-19)

AFX

海军航空兵:

重点当然是A-12了——让美国海军真正拥有了一款低可探测性+长距离打击飞机,设计指标有所妥协,因此本位面的中苏防空压力会更大(也会有对应措施)。A-12部分取代了A-6E和F-18的地位,采购数量有限(海军最终只服役了200机左右,而空军计划采购300架,后来削减到180架)。

LO+长距离打击,真香。另一方面中苏的压力也增大了不少。

F-18和F-18E的地位有所下降,作为F-14D+和A-12的局部补充。

F-14发展出了F-14D+型,具体可以参考ST21方案,然而美国海军还是打算在不久以后退役F-14(用F-18E部分补充+NATF替代),海军对此争议很大。但海军确实需要一款高性能的空中优势战斗机。

F-14D和D+最终于2010年左右全部退役,由F/A-18E/F部分取代其角色,并等候NATF/F/A-19填补空缺。

(冷战后期就打算砍掉F-14+格鲁曼那时候状况并不是很好)

ST21改进方案

无人机:

捕食者、死神、全球鹰变化不大(外销更多,一线盟友几乎都装备了全球鹰)。

RQ-170、RQ-180加快列装与服役。

海军:

伯克IIA的生产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00年代初期开始转向伯克III,配置可以参考现实里的伯克IIA重启型和伯克III的混合物,雷达配置为AN/SPY-1DV+AN/SPQ-9B,上层建筑更加精炼,发电量更大。

由于苏联威胁削弱+中国海军尚未成型,CGX还是被取消了。

但DD-21计划则得到了发展,最终朱姆沃尔特级于00年代末期开始服役,低可探测设计+大孔径有源相控阵雷达是一个有效的手段。由于CGX流产,提康仍然在服役,但退役速度加快了。海军计划在朱姆沃尔特的基础上发展一型提康代舰(LSC),且能节约成本。

伯克IIA后期型和伯克III于2010年代末期开始大规模升级,增强反弹道导弹能力,并更换AN/SPY-6,以应对新的大国竞争局面。

海狼还是早夭了,但弗吉尼亚级吸纳了更多来自海狼的技术,更先进,洛杉矶的退役速度加快。USN的SSN数目将维持在60艘左右。(苏联在2020年维持了约30艘,而PLAN则为12-14艘,压力不小)

SSBN维持在18-20艘的规模(苏联同样维持在差不多的数目,而PLAN则在2010年代开始批量建造094改进型),因此哥伦比亚级的启动比本位面提前。

海军的MQ-25将维持X-47B的设计(会做减法)。

X-47B

航空母舰维持在12艘的规模,LHD/LHA则和现实差距不大。

陆军:

LOSAT服役(这玩意是最可惜的)。

LOSAT是真的可惜

科曼奇还是泡汤了。

十字军也泡汤了,但部分技术被沿用到帕拉丁的升级上面。

陆军的标准步枪升级依旧一拖再拖,大头兵继续用M4A1吧(笑),不过XM8倒是变成M8了,并且更加模块化。

(以后会补充一点苏联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譬如日本的设定)

俄罗斯有多少优质的港口?

俄罗斯十大港口城市简介

俄罗斯从黑海和波罗的海到太平洋和北部海域共有67个海港和12个海域。下面为您介绍一下其中最重要的10个承载大部分俄罗斯石油、煤炭和其他商品运输的海港

1、新罗西斯克

位于黑海不结冰的采梅斯湾。这座城市曾在几个世纪内属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1829年俄土战争后根据和平条约归俄罗斯所有。是俄罗斯最大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4亿吨。这里还有一个俄罗斯海军基地。

2、圣彼得堡

首个港口是1703年,即建城那年,在此出现的。但圣彼得堡附近的芬兰湾海岸狭窄而曲折,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型商船通航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凿出通海运河,开辟了新港口。

3、符拉迪沃斯托克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远东最大港口之一,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主要基地。城市建于1860年,作为军港而建,名称意为“征服东方”。十九世纪末,俄罗斯帝国各地的人开始大规模迁移到这里,因为这座城市成为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苏联时期符拉迪沃斯托克并未被当局重视,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封闭港口。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允许外国人进入,2012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后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这里还是自贸区。

4、纳霍德卡

相传,1859年“美洲号”战舰驶近这个不知名港湾时,一名水手惊呼:“新发现啊!”于是这个地图上的新地点就被命名为“新发现”,汉语音译为纳霍德卡。最初这里只是个村庄,上世纪30至40年代古拉格集中营囚犯在此修建了港口,变成一座城市。目前是俄远东滨海边疆区继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乌苏里斯克后第三大城市。

5、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早在十七世纪末最早的开拓者最先抵达这些边远地区时就已建立定居点。十九世纪开始开发港口,并在常年不冻的阿瓦恰湾获得着重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新建了个大型港口,整个二十世纪不断进行扩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港现如今仍在积极发展,因为它是从俄罗斯欧洲部分到远东最短航线北海航线的重要一环。

6、摩尔曼斯克

这座全世界北极圈内最大城市中有座重要的北方不冻港。港口建于1915年一战期间,之后才在这里建城。苏联时期对摩尔曼斯克进行了积极开发,港口要对北方舰队的船只进行补给和维修。二战期间城市受空袭遭到严重破坏,但纳粹军队一直未能占领陆地。如今摩尔曼斯克港的重要性不减当年,是开发北极的基地,也是俄罗斯核舰队的前哨。

7、索契

1955年以斯大林帝国风格建造的索契海港建筑是城市标志之一。港口主要用于客运而非工商业活动。此外,油轮禁止进入索契市港口,但这里大型游轮却往来不断。俄罗斯人登陆此处海岸的历史要追溯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当时这里出现了第一座要塞,1909年起索契就已成为高加索黑海沿岸的主要度假胜地。

8、加里宁格勒

这座城市1945年前叫柯尼斯堡,是东普鲁士首都。早在十四世纪这里就建成了商业港口。二战后该省北部和该市都并入苏联。战争期间港口遭到严重破坏,因此苏联政府重新建造了新加里宁格勒港,为俄罗斯最西端港口,也是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的唯一不冻港。加里宁格勒主要为商业货物运输和捕鱼业提供服务,后者苏联时期才在这里出现。

9、马哈奇卡拉

马哈奇卡拉是达吉斯坦共和国首府,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最大城市,同时也是俄罗斯里海唯一不冻港。港口建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这里有个大型干货港,还有一处铁路轮渡及一个现代化高科技石油港。此外,俄罗斯海军里海舰队的一个基地也在马哈奇卡拉。

10、塞瓦斯托波尔

当代塞瓦斯托波尔是1783年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帝国后立即根据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命令建设的。塞瓦斯托波尔早在十九世纪初就是俄罗斯帝国在黑海的主要港口。目前俄罗斯黑海舰队海军基地就在这座曾多次参加各种战争的军事荣耀之城。常年不冻的塞瓦斯托波尔港除军事基地外,还有个大型工业港口,主要从事鱼、石油、金属和其他各种商品运输。

俄罗斯的雷达处于什么水平?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俄罗斯的雷达技术整体上处于二流的高端水平。按照技术实力来分层的话:第一层次就是中美两国,第二层次就是俄日欧以这几个国家,第三层次就是剩下的所有国家。总体而言,俄罗斯的雷达技术还是处于上游水准。

其实就现有的技术而言,俄罗斯的雷达科技基本上仅次于中美两国,要比欧日还要领先一些。

由于在前苏联时期,比较注重真空电子管的应用,从而忽略了集成电路的巨大潜力。导致在雷达技术上无法与美国相媲美。同一时期的雷达,前苏联的往往是付出了较大的重量代价,但是整体性能上反而不如美国的产品。

就拿苏-27安装的N-001E雷达和F-15安装的APG-63雷达为例子

N-001E雷达的重量高达970千克,但是最大探测距离仅有110千米,无对地攻击能力,可以同时跟踪10个目标,只能同时制导导弹攻击其中的2个目标。

而APG-63雷达重量仅有250千克 ,其最大探测距离有150千米,可以同时探测14个目标,并攻击其中的6个目标。

由此可见,在集成电路上技术上占据的绝对优势,反馈到雷达性能上就是成倍的性能提升。

当前苏联解体之后,虽说在无源相控阵雷达走了一段时间,不过最终还是转向了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道路上,并且拿出了多个型号的产品。

就拿苏-57使用的N-036有源相控阵雷达与F-22使用的APG-77相对比

N-036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天线直径约为1米,安装了1552个T/R组件,平均功率是2千瓦,峰值功率为15千瓦,最大探测距离高达400千米。当然了,这个400千米的最大探测距离应该是针对大型舰船的探测距离。至于对战斗机之类的目标也就在200多千米左右,至于其他附带的功能,如电子战,跳频窄波束搜索等等并未被公布出来。

APG-77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天线直径也在1米左右,安装了2000个T/R组件,平均功率10千瓦,峰值功率为20千瓦。对1平方米的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200千米,对5平方米的空中目标探测距离为296千米。

该雷达还具备脉间变频、快速扫描,敌方很难探测和定位;还可以用时分的方法进行电子情报搜集、实施干扰、监视或通信。

通过对比可知:N-036雷达的性能应该还是赶不上APG-77的。不过相比于前苏联时期,俄罗斯的雷达技术最起码相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不至于被拉得那么远。

机载雷达主要就是对其体积的小型化要求比较高,而说到大型雷达技术时,俄罗斯就没那么落后了。

大型预警雷达

俄罗斯最先进的远程预警雷达就是“沃罗涅日”系列,根据波段不同可以将该雷达分为米波版本,分米波版本,厘米波版本。这三种预警雷达的探测距离都在6000千米以上,估计这也是针对大型洲际导弹的作用距离,且俄罗斯已经建设完成了全覆盖的预警体系。

俄罗斯天波预警雷达

俄罗斯“集装箱”天波超视距雷达,与一般雷达不同的是,天波预警雷达主要是向电离层发射电磁波,是经过电离层的反射来探测目标的。

集装箱天波雷达拥有极强的远程探测性能,可以在3000千米的范围内有效探测到5000个作战飞机、舰船、导弹等在内的敌方各类来袭目标。

美国的远程预警雷达主要就是铺路爪

该雷达采用双面阵天线,工作频率在420Mhz~450Mhz,探测距离一般在4800千米左右,对高弹道,雷达截面为10平方米的洲际导弹的探测距离可达5550千米。

美国的天波预警雷达

在1961年时研发出来了一个型号为Magnetic-Drum Radar Equipment的天波雷达,该雷达的探测范围已经达到了2700千米。

通过对比俄罗斯和美国的大型预警雷达的技术水平可知:两者的水平相差不大。

与雷达性能相关的因素

由于雷达的性能与“天线,发射支路,接收支路,数据处理,信号处理”这五大部件有关,所以说,以上四部分的性能也就决定了一部雷达性能的高低。

决定天线的主要是材料水平,特别是有源相控阵雷达。在天线材料方面,如今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的T/R组件有三种,按技术水平从先进到落后来分依次是氮化镓>砷化镓>晶体管。

目前公布出来的采用氮化镓T/R组件的雷达也就只有安装到阿利伯克3型驱逐舰的SPY-6有源相控阵雷达,传言说歼-20和空警-500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也是用了氮化镓T/R组件。至于俄罗斯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依然还是砷化镓组件。

决定数据处理机和信号处理机的主要是算法,这一点对一个国家的数学学科的水平就要求很高了。如何设计出来地物杂波和海面杂波的功率,如何去多普勒化,旁瓣杂波的清除,数据分析等等算法。而在数学水平上俄罗斯绝对是顶尖的存在,这些并非是集成电路水平高低决定的。

不过,随着雷达能够探测到目标数量的提升,对所用的芯片性能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也就是DSP,FPGA,ASIC等性能。在这些处理器的性能上,俄罗斯是绝对落后于欧美的。毕竟俄罗斯的半导体技术是在不行,至于DSP和FPGA以及ASIC芯片的性能远远无法与欧美相比。

综合来看,俄罗斯的雷达技术是不如中美的,而欧洲连一款像样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都拿不出来,无论其基础再怎么好,做不出来成品,那还是等于零。其实,日本和欧洲的情况很相似,都是基础工业比较好,但是没有多少成品出来。不过,论雷达发展潜力的话,俄罗斯还是不如欧洲和日本,毕竟欧日的基础硬件水平很强。

希特勒卖给中国的德械师武器真的很先进吗?

希特勒与民国政府的军事合作是魏玛德国的延续,在当时没建立完整军工体系的旧中国来说只能说是聊胜于无。而且由于纳粹德国与日本形成轴心国联盟后,由于日本的反对,德国出于国家利益考量,卖给民国政府的武器要么是阉割版,要么就是德军不装备的无足轻重的武器。

(二战时期德军的武器)

1926年至1941年间,中国国内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一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对德国实行了军事战略物资的禁运,以抑制德国的军事实力再次死灰复燃。而德国需要稳定的原材料供应,而当时为了提升老蒋嫡系军队的实力,也为了抵御日本的虎视眈眈,使当时的民国政府和德国魏玛共和国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走上了密切关系的道路。纳粹在德国崛起后,这种军事合作也持续了一段时间,双方的合作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41年而戛然而止。

十九世纪下旬,清政府开始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李鸿章出访德国,寻求德国的技术支持。在此利益交换下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在中国建立了贸易关系,以抵消英国在中国利益的一家独大。1885年,德国获得了轮船补贴法案,同年,第一个德国银行业和工业调查小组评估投资中国的可能性,并于1890年成立了德意志亚洲银行。到1896年,德国在中国的贸易和航运方面仅次于英国。

(李鸿章与俾斯麦)

为此,清政府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德国伏尔铿造船厂为中国北洋舰队建造了当时最现代化、最强大的两艘战舰(镇远号和定远号)提供技术支持,这两艘战舰在甲午战争前期是亚洲实力最强的战舰,清政府还与德国克虏伯公司签订合同,在旅顺港周围修建一系列防御工事。但这些军事合作在甲午战争中并未为清政府带来胜利。从此可以看出即使引进了德国先进的军事技术,也不可能在军力上实现简单地复制粘贴,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请求德国帮助训练军队,并按照德军的体系进行训练。这是中国军队首次引进西方国家的训练体系进行训练。1912年,德国向北洋政府提供了600万德国马克贷款,以继续巩固德国在中国的利益。当一战结束前期,德国提出要将胶州湾湾归还中国,以防止其殖民地落入协约国之手。然而,日本人先发制人,在围攻青岛期间入侵了胶州湾,于是才有了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愤然离席。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

1913年德国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有近300家德国公司,到了1919年只剩下两家。一战给德国在中国的贸易体系遭到了破坏。而且凡尔赛条约严重限制了德国的工业产出,德军被限制在10万人之内,其军事产量大大减少。因此,德国为了规避条约的限制,这些工业公司与俄罗斯和阿根廷等外国结成伙伴关系,生产武器并合法出售。由于当时中国政府由于日本侵占山东,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因此我国并不处在凡尔赛体系的框架内,德国也就有了与我国开战合作的基础。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垮台,军阀混战。德国武器生产商开始寻求与中国重新建立商业联系,以开拓中国庞大的武器和军事援助市场。后来的国民党政府也寻求德国援助,在德国接受教育的朱家骅是当时的亲德派,由他负责民国政府在1926年至1944年间几乎所有的中德合作而牵线搭桥。

(朱家骅)

除了德国拥有先进技术外,还有其他几个原因使其成为当时中国外交关系的首选。首先,德国在一战结束后基本丧失了其在海外的殖民地,而且也缺乏军事实力,再次远渡重洋对中国形成威胁。其次德国并没有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对常凯申不形成统治威胁。因此,德国被视为民国政府在国际发展的主要力量。

1926年,朱家骅邀请马克斯·鲍尔等一行到中国考察投资的可能性,第二年鲍尔来到广州,得到常凯申顾问的职位。以此为契机,由鲍尔牵线,民国政府又成功地招募了46名德国军官,为蒋系军队提供咨询和训练,同时他还为常凯申在1929年战胜桂系军阀中出谋划策。1928年,鲍尔回到德国,为民国政府努力招募了一个常驻咨询团,以引进先进的工业技术。但是,许多德国公司犹豫了,由于中国当时连年的军阀混战,而且鲍尔参与了1920年的卡普政变,在德国不受待见。此外,德国仍然受到《凡尔赛条约》的制约,这使得它直接对外的军事投资成为不可能。在鲍尔回到中国后,他感染了天花,在上海去世。尽管如此,鲍尔为后来的中德合作提供了基础。他除了主张实行中国军队的精锐化外,还支持开放中国市场,以刺激德国对华出口。从这个层面上说,他实质也是奔走呼号的同时,也在为德国争取利益。

(马克斯·鲍尔)

1930年至1932年间,由于大萧条,中德贸易放缓。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放缓使得德国工厂、德国进出口公司和德国军工厂商,在中国的利益冲突而进一步受阻。直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才有所好转。九一八事变后,民国政府认为有必要制定一项具体的军事和工业政策,以抵抗日本的侵略野心。它刺激了民国政府的国防计划,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1933年纳粹上台,进一步加速了中德合作。在纳粹上台之前,德国在华政策一直是矛盾的,魏玛政府的外交部曾敦促保持中立,并劝阻德国国防军与中国政府直接接触,只是以民间的团体或个人派遣军事顾问。德国进出口公司也有同样的感受,因为他们担心官方的直接联系会使他们无法作为中间商获利。但是,纳粹的国防经济新政策要求德国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储备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可以大量供应的军事原材料。

在欲拒还迎的背景下,1933年5月,汉斯·冯·塞克特抵达上海,负责德国在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合作。他提交的备忘录中,提出了他关于中国工业化和军事化的计划和建议。他呼吁建立一支小型、机动、装备精良的部队来取代庞大但训练不足的军队。此外,他主张军队要成为“执政力量的基础”,军事力量要以合格军官的定性优势为依托。

(汉斯·冯·塞克特)

汉斯建议,实现这一框架的第一步是统一训练,整个军事体系必须服从于民国政府中央,也就是将当时的中国军队统一在常凯申的指挥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汉斯提议组建一个德械训练旅,其军官团从严挑选,成为模范后进行推广。换言之,纳粹政府希望帮助常凯申提升军力后,巩固其在华利益代言人的身份。

(纳粹军官在中国安营扎寨)

1934年1月,德国成立合步楼公司,是为了统一德国在中国的所有工业利益而创立的。这家公司名义上是一家私人公司,以避免其他国家的反对和贸易制裁。1934年8月,民国政府的财政部长孔祥熙与德国签署了《德国工业和其他产品的中国原材料和农产品交换条约》,这项易货协议对签订双方都有利。当时由于民国政府军费开支造成的高额预算赤字,而无法获得外部货币贷款提升军力,但凭此条约可以用钨砂、锰砂等战略物资换取德国军火。

1936年4月,孔祥熙与德国经济部长签订以货易货协定,德国在合步楼公司开立一亿马克的循环信用账户,同时德意志国防军直接管辖合步楼公司。当年中国经由该公司获得价值2400万马克的军火,1937年增加到8200万马克。

(抗战时期的德械师)

1938年2月,合步楼条约作废。1938年8月,中德双方对合步楼公司的账目进行清理,有关报告说明:自1934年8月中德易货合同实施后,中方对德订货(包括军火和军工设备)总值为3.89亿马克,已实施的长期订单为1.4亿马克,由德国运抵中国的军火截至1937年10月止为5000万马克。1937年11月,应中方紧急订货,德方又从其国防军装备中抽调了5300万马克军火启运来华。12月,德方又启运了两批包括十几架俯冲轰炸机共值4400万马克的军火来华。

1937年6月,孔祥熙一行访问德国,受到纳粹德国高层的接见。6月10日,孔祥熙一行会见了德国外交官汉斯·冯·麦肯森。孔祥熙说,日本不是德国的可靠盟友,因为他认为德国没有忘记日本在一战期间给德国捅刀,入侵了青岛和德国在太平洋岛屿的殖民地。麦肯森承诺,只要他和冯·纽拉特主管外交部,中德关系就不会有问题。同一天,孔祥熙还会见了沙赫特,沙赫特向他说,德国很高兴借给民国政府1亿德国马克(相当于2017年的4.15亿欧元),但实质上当时德国为此获得的战略物资价值远高于此,因为此时的德国无法在国际市场中,以相同的价格获得稳定钨和锑的原料供应。钨的价格在1932年至1936年间翻了一番,德国通过这些项目使得其购买钨和锑的成本得到了部分缓解。

(德国为孔祥熙一行设宴)

6月13日孔祥熙会见了希特勒,希特勒告诉他,德国在远东地区没有政治和领土要求,德国是工业强国,中国是农业大国,德国对中国的唯一想法就是商业。希特勒还希望中国和日本能够合作,他能够调解这两个国家之间的任何争端,就像他调解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之间的争端一样。希特勒还告诉孔祥熙,德国不会入侵其他国家,但担心外国入侵德国。如果苏联胆敢入侵德国,声称一个德国师可以打败两个苏联军团。希特勒唯一担心的是苏联和东欧的赤化。希特勒还说,他钦佩常凯申,因为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独裁)政府。孔祥熙还请求德国可以从中调停中日的军事战争。

(孔祥熙一行和希特勒在柏林会面)

中德的合作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1934年至1936年的一系列中德协议大大加快了中国的铁路建设。南昌、浙江和贵州之间修建了主要铁路。但是德国之所以会帮助修建铁路,是因为德国需要高效的运输来获得中国原材料,而这些铁路线满足了中国建设长江以南工业中心的需要。此外,铁路还有重要的军事用途。例如,杭贵铁路建成后,即使上海和南京失守,军事运输也可以通过长三角流域,退守西南。同样,广州至汉口铁路提供了东部沿海和武汉地区之间的运输,这些铁路项目在抗战时期证明了其价值。

中德合作中最重要的工业项目是1936年的三年计划,在湖北、湖南、四川建设钢铁机械厂;以及发电厂和化工厂的发展。三年期间计划引入了德国一批技术官僚来帮助管理这些项目。在该计划的高潮期,对德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7%,中国是对德第三大贸易伙伴。三年计划有许多承诺,因为抗战的爆发而中断。

而在中德的军事合作中,由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负责大部分军事训练。冯·塞克特最初的计划要求将中国军队缩减至60个精锐师,这些师将仿效国防军,但由于其他各地方派系的反对,被裁减的军队数量一直没能成行。总的来说,黄埔军校在1927年以前训练的军官团,在质量上只比其他非嫡系军阀军队稍好一点。换言之,想通过精兵强将来实现中国军队与当时的德国国防军的作战实力相提并论是不可能的。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尽管如此,在八个德械师中,大约有八万蒋的嫡系军队接受了训练,形成了常凯申军队的精英。但是,当时常凯申不顾参谋和法肯豪森的反对,决定把他所有的德械新师都投入淞沪会战中,这使他损失了三分之一的精锐。

此后,法肯豪森建议常凯申打一场消耗战,因为法尔肯豪森认为日本打不赢持久战。他建议守住黄河线,到战争后期再进攻。而且,应该战略放弃包括山东中国北方的一些省份,并建议在战略要地修建一些防御工事,以延缓日军的前进。法肯豪森还建议中国人在日本后方建立一些游击队。换言之,无论是当时的德军顾问,还是正面战场的战果,当时国内的德械师的作战能力不用说无法与与德国的国防军相提并论,就连与日军都无法正面抗衡,只有打不对称战争和持久战,保留实力才能与日军继续周旋。

而对于德军的集团军群在二战时期展现的陆空一体化的大兵团作战实力,国内的德械师更是难以企及。由于德日军事联盟的存在,无法获得德军的装甲和重炮部队的技术引进,像豹式,虎式坦克装备给中国军队是不可能的。而且当时中国兵源素质没有相关操作技术的积累,临时抱佛脚让国内德械师不具备德军装甲集群的战斗能力,毕竟当时的中国军人,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常凯申的养子蒋纬国在德国接受军事训练,普遍中国军人并没有熟悉掌握德军重炮和装甲坦克的操作流程。因此,法肯豪森强调要立志建立一支依靠轻武器的德械机动部队,并且要像一战时的德国冲锋队那样善于渗透穿插战术,这也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蒋纬国)

德国对中国军队的援助不仅限于人员培训和重组,还包括军事硬件。据冯·塞克特的说法,中国当时80%左右的武器产量低于德国标准或不适合现代战争。因此,民国政府开展了使现有武器实现现代化的建设。例如,汉阳兵工厂于1935年和1936年重建,生产马克西姆机枪、各种82毫米炮弹,战壕迫击炮和中正式步枪(基于德国毛瑟标准型号和卡拉宾纳98k步枪的仿制)。要知道,当时的毛瑟枪由于体积庞大和性能有缺陷,在德军里并不受待见,但是在国内由于汉阳88步枪等手动或者半自动化的武器,仍然是中国军队使用的主要武器,所以毛瑟枪才成为香饽饽。汉阳还有一家兵工厂以生产防毒面具为主,但生产芥子气武器的兵工厂计划最终被取消。

1938年5月,湖南建了几座兵工厂,生产20毫米、37毫米和75毫米炮弹。1936年底,南京附近建了一个工厂,生产望远镜和狙击步枪瞄准具。其中例如MG-34、不同口径的组合炮,甚至莱赫特装甲车的替换零件。在德国的帮助下,还成立了若干研究所,如军械和军火库办公室和化学研究所,由德国法本公司领导。其中许多研究所的负责人都是从德国回国的中国工程师。1935年和1936年,中国总共订购了31.5万支M35斯塔尔汉姆步枪和许多格韦尔(Gewehr)88、98步枪以及C96毛瑟手枪。

中国还进口了其他军事装备,如少量的亨舍尔、容克、海因克尔和梅塞施米特飞机;莱茵金属榴弹炮和克虏伯榴弹炮、反坦克炮和山地炮,如37毫米的PaK 36榴弹炮,以及装甲战车,如一号坦克装甲车。

(37毫米的PaK 36榴弹炮)

军事装备现代化的努力在抗日战争中被证明是有用的。尽管淞沪会战失败,但这一过程历时数月,日军损失远远超出了先前的预期。中国军队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鼓舞了中国抗日的士气。此外,这使得民国政府得以将工业基础设施迁入四川等内陆地区,保存了翻盘的希望。

综上所述,当时国内的德械师只相当于德军装备的入门级,只是在轻型武器和装扮上与之相差无几,而在重武器和空军力量,以及坦克装甲集群上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形似而神不似。而且德国在旧中国时期的小恩小惠也是出于国家利益考量,而不是出于好心。希特勒当然也不例外,但在国内的地摊文学中,曾广泛流传的谣言中称,希特勒曾在穷困潦倒时期得到过华裔夫妇的资助,而对中国有好感从而对中国有怜悯之心。这种说法纯属德棍的虚构,也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泛滥的体现,过分神化德械师更是自卑心理在作祟,德械师唯一能与德军实力媲美的只有在面对日军时敢于亮剑的勇气。

为什么没有被判战争罪呢?

首先要问谁有资格判一个国家或个人的战争罪呢?目前唯一拥有权威的国际法庭是海牙国际刑事法院(ICC: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它是根据2002年7月1号开始生效的《罗马国际刑事法院规约》成立的,对犯有种族屠杀罪(Genocide)、危害人类罪(反人道罪Crimes aganst humanity)、战争罪(War crimes)、侵略罪(Aggression)的个人进行起诉和审判的法院。

权限只限于审判个人,而且仅对规约生效后的前述四种国际罪行有管辖权(实际上暂时还不能对侵略罪行使管辖权。)

其实,从现有记录来看,此国际刑事法庭也仅仅起诉和审判了波黑战争中的波斯尼亚6名军人犯下了战争罪和种族屠杀罪。由于此冲突而介入名为科索夫战争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是经过联合授权的。再就是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海湾战争是由于伊拉克大规模入侵科威特,加上怀疑其违反联合国协议,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而导致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出兵的。至于阿富汗战争是由于制造美国911恐怖袭击的主谋本拉登臧匿于阿富汗,并在那建立恐怖分子训练营,又受到塔利班的保护。美国及北约以反恐名义出兵的。随后的利比亚,叙利亚等等也与反恐和打击伊斯兰国有关。

由此可见,美国每次出兵似乎都有“正当”理由。加上国际社会没有相关国家敢于向国际刑事法庭起诉发起战争的历届美国总统。

其原因应该是:其一,无法驳斥美国出兵的理由。其二,就是不愿得罪美国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三,美国在国际社会盟友众多,在联合国难以投票通过。倒是下列国家因担心有可能涉及被荷兰海牙国际刑事法院控罪的可能,而宣布退出国际刑事法院。它们是:2016年,布隆迪、南非、冈比亚、俄罗斯相继宣布退出国际刑事法院。2018年3月14日,杜特尔特宣布菲律宾将退出国际刑事法庭,立即生效。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自从二次大战以来,国际社会已经设置了很多国际和地区性保护人权的机制,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仍有百千万的人沦为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和侵略罪的受害人。其中仅有极少数人受到审判。以致有些人自以为受控罪的机会很少,才噬无忌惮的犯下战争罪行。

美国本身是世界强国,又自以世界警察的身份"维护国际秩序和公平正义",有时真假难辨,特别在今天这种以实力说话的“丛林法则”国际势力的博弈中,想给一个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治罪是不现实,可能性很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