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茂林神器,怎样快速在烦躁的时候静下来

cf排位号 susu 2023-06-07 12:40 234 次浏览 0个评论
CF笑脸号

茂林神器,怎样快速在烦躁的时候静下来?

找到能缓冲你烦躁的那件小事,比如大家说的深呼吸,默念1.2.3这些看起来非常的不起眼,但是真的很有有效。

像很多人在家带娃,经常让孩子搞的非常烦躁。那是分分钟钟想原地爆炸的感觉啊,但是我每次我儿子把饭弄一桌子啦,墙壁乱画啊,牛奶倒在整张床上等等,各种各样繁琐的事情发生时,我都不会立刻去处理,我会先刷刷手机,或者拍段视频给他爸抱怨一下,实在气的不行时,我就坐那里,什么都不说,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过一会缓过劲来在去收拾,也就没有那么生气了,真的很好用。

茂林神器,怎样快速在烦躁的时候静下来

你找到你自己的那个情绪缓冲带。只要不立即发泄出来,让烦躁冷却1分钟,事情就豁然开朗了。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在当时到底是怎么的?

点击关注窗外有雪,看更多历史故事。

距今二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演绎的“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一段“凤求凰”的千古佳话一直传诵至今。从这对令人津津乐道、充满曲折的经典爱情故事里,看出卓文君乃古代充满柔情、智慧,敢于追求幸福,更知道如何守护自己幸福的女性。她们的故事可以概括为一见钟情,夜走成都,移情别恋,涛声依旧四部曲。

一、先说说卓文君和司马相如

卓文君(公元前175—前121年),四川巨富卓文孙之女,从小熟读经书,精通音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姿色娇美,可谓百里挑一的金凤凰。书上形容文君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

战国时代,卓家祖居赵国,赵国的首都邯郸是当时冶铁中心,卓家以冶铁致富。当秦始皇灭赵国统一之际,赵家辗转迁到蜀地的偏僻之地临邛(今四川成都下辖的邛崃市,距成都65公里)定居,仍以冶铁为业。

家业到了卓文孙手中时,正值汉代文景之治时,社会安定,国家蒸蒸日上,卓文孙经营有方,拥有良田千顷,金银珠宝,古董珍玩数不胜数。

在卓文君17岁时,其父为其安排了一场政治婚姻,将其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皇孙短命,尚未成婚便匆匆辞世,留下文君在娘家守寡。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7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今成都)人,西汉文学家,与史学家司马迁并称“西汉两司马”。司马相如求学后,因钦佩蔺相如为人,改名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原本家境不错,汉景帝继位不久,司马相如到长安追随汉景帝的弟弟书卷气息浓厚、喜爱辞赋的梁孝王刘武,作赋弹琴,生活惬意。在梁孝王府的几年里,司马相如攻读诗书,写下著名的《子虚赋》。梁孝王看重其才情,送他一把当时不可多得的名贵乐器名叫“绿绮”的琴,上面刻有“桐梓合精”的字。梁孝王不幸早逝,司马相如回到家乡成都,但此时其父母已亡,家境败落,无以为生,生活困苦。

二、一见钟情,芳心暗许

话说回到成都的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文采飞扬、美貌非凡早有耳闻,如今听闻文君寡居家中,心有所属。

司马相如回成都后即投奔时任临邛县令的同窗好友王吉。王吉将穷困的司马相如安排驿馆中,并每天看望,颇有心计的司马相如经常闭而不见。此事传到卓王孙耳中,对司马相如这一才子产生强烈的好奇感,何等人才竟对县令如此礼遇?后王吉在宴请司马相如时,请卓文孙作陪。卓王孙亦请司马相如家中做客,遭司马相如称病婉拒。后王吉亲自登门邀请,遂把马马相如请至家中,大才子司马相如真的是端足了面子。文人雅士,富豪相聚,席间免不了吟诗作画,弹琴作赋。正当酒足饭饱之时,县令王吉把绿绮琴送到相如面前,说道“闻卿精于此,愿闻一曲助兴如何?”司马相如遂拨弄琴弦,一曲《凤求凰》悠扬响起,举座皆惊。

对诗词曲谱颇有研究,演奏技巧高超,求偶心情迫切的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道尽相思。

“凤兮凤兮,旧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正堂,空迩人暇毒我肠,何曲交接为鸳鸯。

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家中宴客,文君闻听今日宴请之人为久慕其文才之司马相如,便一直在帘后闻听动静。忽然一曲《凤求凰》响起,行云流水,深情款款,精通琴瑟的卓文君如遇知音,芳心大动,偷掀丝帘观望,好一个人才俱佳的公子,心有灵犀一点通,爱慕互生。

酒宴过后,卓文君通过婢女与司马相如互通书信,你浓我浓。

怎奈大才子、辞赋家司马相如孤贫如洗,我卓王孙跟你一起吟诗听曲可以,娶我女儿万万不可,拒不同意这门婚事。文君执意嫁给司马相如,卓文孙一怒之下,写下与女断绝文书:“女至不才,我不忍杀,不分一钱”。后来的赵四小姐父亲赵子文发公告与女儿脱离关系,与卓王孙写文断绝父女关系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司马相如没有家室,孤身一人,一贫如洗,张学良已有家室,家道殷富。

三、夜走成都,当垆卖酒

家父不允,文君欲嫁相如心意已决。两人相商私奔成都。

临邛县(今邛崃市)如今距成都65公里。古代交通不便,估计路途不止65公里。加之夜奔成都,风餐露宿,舟车劳顿,文君跟着相如吃苦那是当然的了。

到了成都 ,过了一段时日,两人没有经济来源,生活窘迫。于是,司马相如听文君之劝,两人回到临邛。卖首饰及车马,当街开起了酒肆。文君洗尽铅华,布衣素裤,亲自当垆卖酒,相如则系着围裙,同伙计们同样清洗杯盘,干活打杂。

消息传到卓文孙耳朵,觉得丢人,闭门不出。无奈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卓文孙心疼女儿,司马相如又是一大才子 ,在大家的劝说下,只好决定认下女儿女婿。

卓文孙派人送去一大笔钱粮奴仆。两人关闭酒肆,买田置地,过上了富裕生活。

如今邛崃市,“文君井”、“古琴台”遗迹犹存。唐代大诗人杜甫寄寓成都时作《琴台》诗云:“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文君庭院里的“古琴台”有一对联:“井上疏风竹有韵,台前古月琴无弦”。所有这些都记录了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当时坚贞的爱情韵事。

四、移情别恋,欲娶小妾

回到邛崃的文君与相如,可谓爱情修成了正果。有先前开酒肆的些许收入,又有卓文孙的帮助,田地奴仆在手,闲时吟诗弹琴,或邀三两知己相聚,琴瑟和鸣,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惬意生活。

公元前141年,雅好文学喜欢辞赋的汉武帝继位。一日,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随后召见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对皇帝说,这篇是写早前诸侯的,如若能叫我跟随狩猎,我将为皇帝再写一篇游猎之赋。汉武帝随后带相如出游,一篇汉武帝满意的《上林赋》由此诞生。随后,司马相如先被拜为郎,后又被拜为中郎将,奉使西南,对沟通汉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起了积极作用。著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文。

咱再说司马相如得到汉武帝赏识后,没带女眷,一人前往长安做官。此时的司马相如,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一登龙门,身价倍增,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真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卓文君想着夫君前去上任,很快便会回来看望自己,没成想五六年没有回家。

忽一日文君正在窗边,暗自流泪。司马相如派人送来一封书信,并说大人立等回信。文君又惊又喜,拆开一看,却如当头棒喝,一张白纸,纸上只有冰冷的十三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没有数字亿。无亿即无忆也无意啊。司马相如这是忘记了临走时的海誓山盟,要忘掉自己,忘掉从前,想纳妾啊!若是一般的女子,许是看不明白其中之意,文君这般才思敏捷,聪慧之人怎能看不出来?想想自己千金之躯,不嫌相如贫困,不怕世人耻笑,一起私奔,当垆卖酒,甘愿共同吃苦,没成想相如出人头地便动了这样的念头,不仅心如刀割,泪眼婆娑,悲从中来。

五、写诗三首,涛声依旧

面对司马相如的无情,卓文君心里的怨恨可想而知。痛定思痛,对于相如的如此做法,文君写下了三首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第一首诗,是表达自己的伤心及怨恨的,名字叫《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才女卓文君,就连怨恨夫君见异思迁都写的这么有水平。全文通俗易懂,却又极其不凡,从数字一写到万,再从万写到一,将心中对于郎君的思念之情写到了极致,也将心中的幽怨展露得淋漓尽致。

这第二首是强烈反对司马相如纳妾的,这首诗叫做《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不愧为一代才女,虽伤心怨恨,但绝不迁就。其刚烈之气在古代极为难得,在当代也不可多得,实在是令人钦佩!

这第三首是表示你若纳妾,我们从此便桥归桥,路归路,你我从此决裂不相见。这首诗的名字叫《诀别书》。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

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可以说这一首真的是文君心死之后的刚烈抉择了。与君长诀,永不相见,令人心惊。

三首诗送回司马相如手中,这位曾经穷困潦倒,曾经海誓山盟,一朝仕途通畅便忘记文君的爱与付出之人,心中也是翻江倒海,深感惭愧,觉得真的对不起发妻卓文君,于是放弃纳妾,涛声依旧。

司马相如虽为高官,记起文君贫贱相守,生死相依的过去,接回文君,日子又回到了从前。夫妻吟诗论赋,弹琴相嬉,互相支持,感情愈加浓厚。后司马相如辞官与文君回归故里,修养于园林之间,共享天伦之乐。

六、千古传奇,再忆琴台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经过两千多年,一直流传至今。司马相如一个穷小子,敢于追求富豪千金,有的是勇气、才气和谋略。在当今私奔都得需要极大的勇气,更别说那个封建时代。卓文君的胆识、才气也绝不在司马相如之下。在司马相如忘记过去恩爱,五六年不回故里,卓文君能够表达自己的怨恨、态度,凭借自己的才情,挽回爱情,更为世人称道。因此现今有很多人在为她们的故事再赋新曲。

下面放一首我的同事谱曲、原唱,七哥填词,歌颂司马相如卓文君故事的意境优美的古风歌曲《忆琴台》供大家欣赏。

歌曲原唱 蝈蝈儿

填词 七哥

拨绿绮凤求凰

寄相思尽在弦

隔帐望君只一眼

夜走成都续姻缘

当垆作酒家

君坐案 惹人怜

我把一味情深

酿入金樽品浓淡

我把一味情深

酿入金樽品浓淡

只道是三四月

谁知却五六年

人醉风月银花簪

无亿书信泪涟涟

引我相思烈

柔情漫 蛾眉倦

奈何流光飞舞

百媚千娇声声唤

啊 百媚千娇声声唤

离临邛相决绝

虽久别终又见

对影相依浣溪畔

从此天涯共婵娟

雨满散花楼

湿青衫 江亭晚

与君相约黄昏

闲庭信步百花潭

与君相约黄昏

闲庭信步百花潭

铜车马卧琴台

梨园内展戏幡

郁郁芊芊青石板

风雨故径几千年

琴瑟吟白发

舞高轩 执一念

梦中聚散离合

千回百转越重山

啊 千回百转越重山

回眸芙蓉花间

岁月染黄尘烟

文君将进酒

青衣翩翩归故园

这是一首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曲折过程的回放。歌词唯美,曲调婉转悠扬,喜欢的朋友可以去全民K歌搜索原唱蝈蝈儿的版本,翻唱一下这首意境唯美的歌曲吧!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

最近陡然升温,人实在燥得厉害。下班路上没忍住买了个冰激淋,回到家又随手开了空调和电视往沙发一躺再也不想动。一边啃着冰激凌一边感慨,空调这东西真心好。感慨之余我也不禁纳闷,古人不怕热吗,在夏天怎么办?以下是我搜罗的古人夏天的秘籍。

手动扇风

作为80后的我,儿时用的最多的除了电风扇就是用扇子了。而扇子历史悠久,也是古人夏天必备神器。

羽扇

用鸟类羽毛作成的扇子,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现的,已有2000多年历史。汉末盛行于江东,晋陆机傅咸有《羽扇赋》,传蜀诸葛亮、晋顾荣皆有捉白羽扇指麾众军之事。其初扇羽用十,扇柄刻木象鸟骨,东晋后羽减为八,改为长柄。

蒲扇

俗称蒲葵扇。由蒲葵的叶、柄制成,质轻,价廉,是中国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亦称“葵扇”。不仅可以扇风,也可在煮药时,药童加大火力之用。也是活佛济公手持之物,今俗称“芭蕉扇”。

团扇

又称宫扇、纨扇,是中国汉族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它代表着团圆友善、吉祥如意。团扇起源于中国。扇子最早出现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

折扇

又名“撒扇”、“纸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风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

冰水解暑

制冷工具

你也许好奇,古代夏天哪来的冰?很简单,冬取夏用。早在先秦,古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周王室设有专门的冰务办公室,叫做“冰政”,负责人称为“凌人”。头年冬天在冰窖中贮藏大量天然冰雪,第二年夏天到来时,便从冰窖中取出使用,其制冷效果不逊色于空调。不过此方法仅限有冰窖的皇家贵族,以及得到赐冰的达官贵人。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鉴是战国时期的“原始冰箱”。鉴是一种大盆,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随时取用。

不过老百姓用冰降温还得等到唐代,发明了硝石制冰的技术之后。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硝石。它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是矿产,喜欢呆在低温的墙脚下,颜色如霜,因此又被人称为“墙霜”。人们在无意中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于是乎此法得以普及,老百姓也可以在夏季用冰解暑。

喝冷饮

我们在夏天爱喝冷饮,古人也爱。古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冷饮。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喝加了冰块的酒,汉代已经有蜜水,唐代有用草药或果品熬制的饮料。到了南宋,街上卖的冷饮有十多种。而元代,更加了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日常用品

瓷枕玉枕等

顾名思义,瓷枕是用来做枕头的瓷器,也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瓷枕枕面是一层釉,性清凉,适合消夏,上面绘有精美的图案,或做成生动的造型,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女词人李清照名作《醉花阴》里有一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此处的玉枕就是青白釉瓷枕。

竹夫人

竹夫人又叫青奴,起源于北宋,长约1米,是一种圆柱形竹制品。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浑身的窟窿收风窜散,供人纳凉。卧床时将其置于身侧,可抱可搁脚,简便易得。《红楼梦》中薛宝钗出过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中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正式古代消暑之物——竹夫人。

服饰

看古装片多了,我们想当然以为古人穿得比较多,即便夏天都要里三层外三层,其实不然。在魏晋以前,古人外穿深衣(上衣下裳),里面多穿胫衣。胫衣仅有两只裤管,上端用带子系在腰部,中间没有裆。这样穿虽然凉快,但容易走光,所以古人是不会轻易提起下裳的。到了唐朝,女性多穿半臂装和袒胸装,追崇薄、透、露,自然没有那么热。而且,古人所穿的衣料多为丝、麻,透气性比较好。

建筑

古人懂得通过改造建筑的结构来达到室内降温的效果,于是出现了各种特别的避暑建筑。

清凉殿

汉代皇宫里设有夏季用房,叫做“清凉殿”。唐代的清凉殿采用从东罗马帝国流传而来的方法,用水转动扇叶,形成冷水循环,将冷气送入殿中,同时将冷水送向屋顶,冷水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到了宋代,清凉殿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

曹操当年造了一个“冰井台”,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个深井,上面用盖子盖着,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唐代的高官显贵们都有私家避暑场所,规模虽比不得皇家,但也巧妙得很。

凉棚

没有能力建造清凉殿,古人就给住宅搭建凉棚,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顶棚,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盖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把屋顶和院子罩起来,不让盛夏的阳光直射到墙壁上,这样外墙不容易晒透,院子里的地面也不会很快升温。

遮阳罩影响采光,古人又发明了活动的棚顶,把整张席子切割成矩形的小块,每块席子的边缘都拴上长长的绳子,阳光照射最厉害的时候,席子是完全遮盖住阳光的,等到早上或者黄昏,轻轻一拉绳子,席子就自动掀开了,光线和凉风都可以进来。

寻阴凉处

如果在室内热得实在待不下去,古人还会选择外出避暑。深山、瀑布、湖边,都是避暑的好去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便是在庐山避暑时所写。《武林旧事》中记载,宋代每年农历六月六那天,住在城里的人便会登舟泛湖。

清朝的皇帝会在热得受不了的时候,离开紫禁城,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或者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夏季的行宫,夏季凉爽,景色宜人,康熙、乾隆帝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

怎么样,是不是很神奇?古人对付炎热的方法竟可以这么丰富。如果你穿越回古代,你如何度过炎炎夏日呢?

你知道家乡有哪些景区和历史名人有关?

我的家在广州。要讲起广州的与历史名人有关的景区,我想起来了3个人:赵佗、达摩和孙中山。

第一个,赵佗与南越王宫

赵佗是秦朝将军,2200多年前他带军南下平定了岭南地区,又趁着秦朝动乱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广州),广州的历史由此开始。

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就是建在当年南越国宫署的遗迹之上,由于岭南战争较少,所以遗迹保存较为完整,是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宫苑遗迹。同时,各个朝代驻岭南的官员又对这个宫署加以修葺,在这同一个遗址发现了多个朝代的建筑遗迹,可以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瑰宝。

第二个,达摩与华林寺

广州是千年商都,早在秦朝南越国时期,广州就开始通过海路与外国进行贸易来往,2000多年来不断把中华的产品和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也把很多外国的特产和文化引进到中国。其中包括了沿着海上丝路来到中国的中国禅宗的师祖达摩。

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达摩从印度乘船来到广州,在现在的上下九步行街附近的码头登岸,并建了西来庵开始在中华大地传授佛法。在清代,西来庵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并改名为华林寺。古人为纪念达摩祖师到来中华大地,又把西来庵(华林寺)旁的古渡口称为“西来初地”,“西来古岸”的石碑至今仍立在上下九步行街中。

第三个,孙中山

广州在近代进入历史舞台的中央,因为我们的民族英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GM的发祥地和根据地。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是孙中山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是纪念孙中山领导的广州QY牺牲的烈士。

大元帅府,孙中山作为国军政府大元帅时的办公府邸。

黄埔军校——孙中山建立的军事学校,培养出了大批伟大的将领和元帅。在解放军中就有5名元帅出身于黄埔军校。

广州市执信中学是1921年孙中山为纪念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亲手创办的学校。

中山大学——孙中山在1924年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离世后改名国立中山大学作为纪念。

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于1931年建成。建筑庄严而有民族特色。

赵佗、达摩祖师和孙中山先生分别见证了广州这个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的起源、发展和对中国民族复兴作出的贡献。通过与他们相关的景点,我们能了解到广州这个商业化大都市的更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一面。

日本二战凭借刺刀术亚洲横行?

任何一种武器,大放异彩的原因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战略环境。比如在美军参与的越南战争时期。更加先进的m16在实战中却输给了ak47。

那么为什么刺刀术在亚洲能横行?那和亚洲的环境和局势分不开。

假如我们去仔细分析二战世界局势,就不难看出这样的一个特点。

那就是,二战时期亚洲战场和欧洲战场几乎是相差着一个时代。不管是战斗方式还是战斗烈度。

欧洲战场上盛行的大兵团装甲集群作战在亚洲几乎也完全看不到。

反而是似乎“已落后时代”的白刃战在亚洲战场上怪异的的流行。

当然这主要是由亚洲战场的实际情况所导致的。

主要有以下的几点原因:

首先日军的武士道精神对冷兵器的热衷

日军是二战中为数不多使用并配发冷兵器的军队。在热武器时代已经到来的时候依然会给军官成建制的配发军刀。其实看起来有些荒诞。但是结合日军的武士道精神,就不难理解了。

甚至有些日军认为只有冷兵器格斗才能显示战斗的勇气。

日军缺乏自动火器,近战中刺刀作战效率很高

在欧洲战场,不管是苏联还是德国,哪怕最后参战的美国,都大量装备着自动火力。包括冲锋枪。比如苏联的波波莎,美国的汤姆逊冲锋枪。

甚至抗战后期包括接收了大量美援的中国军队,在自动火力上都胜过日军。

日军则是二战中为数不多的始终没有大量列装自动武器的国家。

而缺乏自动火力,万年不变的三八大盖,其实近战有很大缺陷。

所以导致近战时刺刀这样的冷兵器其实作战效率也是很高的,甚至比射击效果更好。

日军的拼刺技术很高

首先,拼刺训练一直是日军的常备基础训练,所以日军整体拥有一大批刺杀高手。

所以在中国战场上,日军的刺杀术其实是难觅敌手的,尤其是我国军队中很多战士缺乏训练。

并且,日军屡屡能在白刃战中获得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其实是因为日军作为亚洲工业化较为发达的国家。

士兵的营养充足,身体素质普遍会更好。日军虽然个头不高,但是营养相比较中国士兵更好,而当时的中国士兵普遍缺乏营养,体质很差。

所以在体质上处于优势,也能在白刃战中取得优势。

那为什么在亚洲战场大放异彩的刺刀术,在太平洋上碰到美国人就不行了呢?

首先,是歪打正着的对手

前文也说了,亚洲战场是落后于欧洲战场的,日本人在亚洲战场上施展白刃战,也是因为在亚洲战场上的对手也愿意白刃战。

以我国为例,同样缺乏自动火器,尤其是八路军,甚至连弹药都得不到保障。而且武器射击精度不足,子弹也不足。往往不得不与日军展开近战和白刃战。

这就是恰好正中双方的下怀。所以在中国战场上,白刃战是十分常见的。

而美军则不然,美军的自动武器,半自动武器充足,甚至手枪也大量存在,压根就不会和日军肉搏。

尤其是还有喷火器这样的杀器。加上炮火充足,轻易也不会展开近战。

哪怕是真的碰到近战,美军的手枪效率也远远大于刺刀。

所以日军的刺刀术再独步天下,在火力密集之下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日军能在亚洲占据体力优势,面对美国人则不然

日军在身体素质上能在亚洲称雄,是因为日军的国力强盛,但是这种优势面对工业化程度更高的美军就是荡然无存了。

即使是肉搏,日军也不会那么轻松的占据优势。毕竟面对的是后勤保障完善,国力强盛的美国。

最后说句题外话,日军不过一小小岛国,国力和资源贫瘠。强大是相对而言的,和工业化程度更高的欧美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而他们的武器也无一不显示着他们小国特色。比如最有代表性的三八大盖。几乎几十年没有进步,在亚洲战场上劣势并没有凸显。

等到太平洋战场上三八大盖贫瘠的火力被密集的自动火力覆盖时,才知道日本的大国梦不过是南柯一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