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女的赏赐,和静公主是因为额驸的品级而被封为固伦公主的吗?
不是,和静固伦公主是子以母贵因母亲令妃地位而特封的固伦公主。
在清朝,皇帝的女儿公主也因为母亲身份不同而有品级之分,皇后所生的嫡女封固伦公主,“固伦”是国家的意思,秩比亲王;而妃嫔所出的女儿封和硕公主,“和硕”是地方的意思,秩比郡王。很显然,和硕公主的级别低于固伦公主。
乾隆皇帝一生生育了十个女儿,和静公主排行第七,她也是乾隆和宠妃魏氏令妃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和静公主出生于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她的母亲令妃生她时,已经成为乾隆妃嫔达十余年了。因此,乾隆对这个女儿显然感情不一般。
和静公主出生后不久,乾隆根据满蒙联姻政策,把她指婚给了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亲王成衮扎布第七子拉旺多尔济,小额驸即被送到内廷养育。乾隆三十五年,七公主已经十六岁了,乾隆开始筹备她的婚事。根据清朝制度,公主是在结婚前夕受封正式的公主封号,这次,本该封和硕公主的七公主被乾隆特意封为和静固伦公主。因为此时乾隆后宫没有皇后,七公主的生母魏氏令皇贵妃是后宫之首和实际的领袖。乾隆抬举七公主显然是因为她生母位份尊贵(令妃毕竟不是皇后,所以另一个女儿九公主只封和硕公主)。从令皇贵妃开始,从此清朝皇帝都把皇贵妃所生的女儿封为固伦公主,和静公主可以说开了首例。比如道光皇帝静皇贵妃之女首封为寿恩固伦公主。
由于乾隆嫡女和敬固伦公主也是下嫁给了蒙古科尔沁部达尔罕亲王之子,乾隆特意恩准她和额驸留在京城。因此和静公主也按照姐姐之例,婚后和额驸拉旺多尔济留居北京。乾隆对爱女婚事极为关心,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月初四日,和静固伦公主下嫁的前二十天左右,乾隆前往刚建好的七公主府,巡视女儿未来的府邸。七公主府的前身是乾隆的宠臣高恒在宝钞胡同的府邸,他因为“两淮盐引案”而被处斩,原府邸入官后改建为公主府。这条记录见于《满文上谕档》:
七月初一日奉旨:朕于初四日经德胜门路,由城头进安定门,在雍和宫用早膳后,自此探视七公主府后进宫。钦此。
根据清朝制度,固伦公主出嫁后皇帝会陪嫁一万二千两白银,乾隆又在嫁妆银子上多赏赐给了和静公主一万两白银。而额驸拉旺多尔济作为赛音诺颜部世子,每年有俸禄一千五百两,乾隆也在他小时候就提前预支他的俸禄十年,为小女婿开当铺做生意。乾隆为了女儿女婿可谓是从长远计。不仅如此,根据满文档案,乾隆三十五年乾隆又赐给和静固伦公主一座皇家园林熙春园居住。熙春园最初由康熙赐给诚亲王允祉(同期赐雍正圆明园),《古今图书集成》即在此编纂。雍正时允祉被圈禁,熙春园被内务府回收。和静公主下嫁后,历时三年的熙春园修葺工程完成,乾隆特许女儿住进这个刚刚改造竣工的御园里。
虽然乾隆对女儿百般怜爱,但和静公主红颜薄命,乾隆四十年正月就去世了。她在病中时,乾隆亲自去探视女儿,还不时赏赐了很多小点心和水果之类的吃食,可惜公主无福享受了。 公主去世后,乾隆爱屋及乌,把对女儿的爱都倾注到了固伦额驸拉旺多尔济身上了,乾隆对他可谓是如自己的孩子,关心他的生活起居,怕他上战场会受伤,明确要求前线将领对额驸放水,之后又让他领受战功。拉旺多尔济也感激岳父的钟爱,因此对清廷忠心耿耿,他和和静公主母弟嘉庆帝的关系也很好。嘉庆八年,皇帝遇刺,拉旺多尔济不顾自身安危奋勇救驾,被嘉庆帝表彰。他去世后,与和静公主合葬于北京郊区。
清朝奉行的“满蒙联姻”国策虽然是出于对蒙古诸部落的笼络示好之意,但从满蒙关系来说,清廷始终是居于尊者之位的,比如和静公主的公公,赛音诺颜部亲王成衮扎布知道儿子被皇帝赐婚后,惊喜过望,他对着襁褓中的七公主以卑者自居,称呼七公主为“天地悬隔之公主”,以示公主是高高在上的天女,自己乃居于下位的卑者。成衮扎布非常重视这桩婚姻,于是请求乾隆让住在京城策凌(成衮扎布之父)王府的姨娘(策凌之妾)经常进内给公主请安,把公主的情况汇报给他这个远方的准公公,以表达对公主的礼敬和关爱。不仅如此,他还经常会赠送很多礼物给这个公主准儿媳。档案记载,
乾隆二十三年六月二十日 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扎布奏请恩准在京居住之姨娘探视公主折奴才成衮扎布谨奏:为求恩事。奴才全家世代交替领受圣主之恩甚重,所施尊荣至极。前又将天地悬隔之公主指婚予奴才之子拉旺多尔济。此乃奴才全家共同所瞻仰者。因为此公主,奴才时时挂念,因未能听得公主身体安康,故全然不放心也。伏念奴才父亲在世时,世宗主子恩赏两名女子,其一已亡故,其一现居京城。伊跟前虽有奴才二子,却皆年幼。圣主如若施恩,奴才即命此姨娘间或进内朝觐,请公主安,奴才等即竭尽于政务,并仍能听得公主安康,则奴才之心亦安。祈求圣主明鉴施恩。奉朱批:实为应办之事。知道了。钦此。
所以和静公主封固伦公主实乃乾隆看重自己和令皇贵妃的长女,特地封她为固伦公主,而她的蒙古丈夫也顺带沾光,妻贵夫荣跟着公主升级成了固伦额驸。非得说乾隆这是为了和亲蒙古才抬举的自己女儿,不得不说这也太妄自菲薄清王朝的权威了。清朝下嫁公主对蒙古部落来说都是天恩浩荡,他们哪里有那么大能量去挑剔皇女的嫡庶和固伦和硕。
和静公主的夫家,额驸拉旺多尔济的祖父策棱尚的正是康熙帝第六女和硕纯悫公主,公主死后,靠丈夫立的功勋而被雍正帝追赠为固伦纯悫公主。乾隆嫡女和敬固伦公主的夫家达尔罕亲王家族,第一代达尔罕亲王满珠锡礼娶的就是皇太极养女和硕公主(岳托长女);和敬公主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的祖父班弟娶的是顺治养女和硕端敏公主(雍正时封固伦公主),额驸的嫡母(和敬额驸为庶出)为康熙哥哥裕亲王福全之庶女;直到乾隆时期,达尔罕亲王家族才娶到了皇帝家真正的嫡脉公主。
满蒙联姻是清朝国策,清朝很多公主和宗室郡主、格格等都和蒙古诸部有联姻,哪里有那么多固伦公主给蒙古部落分的。所以说,和静的固伦公主显然是子以母贵靠母亲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得来的,而不是为了所谓夫家脸面。
古代宫中的女官是干什么的?
宋朝女官李氏,为皇帝铺床时,突然被拉入帷帐,10个月后生下宋仁宗;唐朝女官上官婉儿,玩弄武则天的男宠,还能调戏太子。古代的女官到底是干什么的?
女官制度,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
我国历朝历代,也出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女官,比如:
唐朝女官上官婉儿,素有女宰相之称,敢以死相谏、干涉朝政,还能偷玩武则天的男人、调戏太子。她权势滔天,和侍郎崔湜走得近,就让他成了宰相;
宋真宗的女官李氏,据说在为皇帝铺床时被看上,一跃飞天成了宸妃,生下皇子,成了“狸猫换太子”的主人公;
北齐女官陆令萱,《陆贞传奇》中陆贞的原型,因为抚养过高纬,被封为女侍中,后来联合奸臣控制北齐,祸国殃民,是北齐亡国罪魁祸首;
清朝女官德龄公主,深受慈禧信任,被送出国当使者,帮着慈禧与外国使节夫人们做翻译,是紫禁城八大女官之中,最出名的一位。
……
以上这些人,都是女官中的翘楚。
她们的人生际遇千差万别,做的事情也不尽相同:有人搅弄朝堂、祸国殃民,有人侍奉皇帝、出卖美色,也有人只是一个普通奴仆。
那么,问题来了。
到底哪一种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女官?
古代的女官,需要做哪些事?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女官”。
古代的女官制度女官,简单来说,就是当官的女子。
在古代,男子能当官,女子也能当官。只是,女官员主要负责宫中的后勤工作,比如皇帝的生活起居、后宫的杂事,甚至替代妃嫔伺候皇帝。
女官制度,最早的记载是在西周时期。
西周的女官,职责很明确,就是负责朝廷祭祀、缝补、饮食、服饰。
她们的地位和男官一样,尊卑也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女官没有爵位,她们的爵位,以夫家的爵位为准。
《礼记·郊特牲》记载:“女官共牢而食同尊卑也,故妇人无爵,从夫之爵。”
西周以礼治天下,女官不负责给皇帝侍寝,不是后宫嫔妃。
换言之,西周时期,女官就是女官,不是皇帝的女人。
她们和后宫妃嫔,走的是两套体系,两套人马,不可以相互混淆。
《礼记·昏义》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名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也。”
只可惜,西周之后,礼崩乐坏,女官和后妃之间那条明确界线消失了。
此后,女官不仅要负责后勤工作,若是皇帝需要,必须随时随地侍寝。
在那时,只要身在后宫,就是皇帝的女人,无论是妃嫔、宫女,还是女官,都必须满足皇帝的要求。
这一时期的女官,一颗心要掰成好几瓣来用:一边负责后勤杂事,一边管理宫女干活,一边等待皇帝的临幸。有志气的女官,还会主动花心思争宠。
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
孝文帝是个喜欢秩序的男人,他看不惯这种混乱的局面,便设立了体系化的女官制度,将妃嫔和女官彻底分开。
这套女官制度,就是“六局二十四司”。
此后,历朝历代都沿用了这套制度,并且不断改进完善。
最完善的女官制度,是在唐朝时期,正因为如此,唐朝涌现了许多出色的女官。
明朝基本上照搬了唐朝的制度,只是,后期宦官权力太大,女官权力被削弱。
清朝立国时,也准备照搬明朝的女官制度,但他们满人太少,连妃嫔都凑不齐,最终,女官由大臣的正妻来“兼职”。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女官制度,那么,女官具体是干什么的呢?
简单来说,女官们的工作,分为日常工作和特殊工作。
女官的日常工作既然女官是官员,那么女官制度,也有品级、部门之说。
通常来说,女官的品级,一般是九品、八品、七品等,按照品级拿俸禄,也算得上皇帝的臣子。
古代的官场,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之分,女官也有不同的部门,比如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功局、宫正司等等。
尚宫局,主要负责六局中的文籍版印,所有实物的出纳都要经过这里。尚仪局,负责宫中的礼乐起居,宴会礼乐的安排、坐席、赏赐等,把控礼仪不能出错。尚服局,专门为后宫制作服饰、仪杖、饰品等。尚食局,掌管后宫的吃食,不仅包括饭菜点心,还包括酒、药物等,但凡是吃到嘴里的,基本上都由她们负责。尚寝局,负责皇帝妃嫔们的睡觉事情,比如几点睡、如何睡、什么时候熄灯、什么时候铺床,定期换床单等。尚功局,负责女工的授课,为其他局的人进行培训。宫正司,最为可怕,用来惩戒宫女、女官的地方,被关进去后往往少不了皮肉之苦。以上,是女官们的日常工作。
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却非常容易出错。
她们必须记好各个妃子、皇子、公主的喜好,还要调和她们之间的矛盾。若是送错一个钗子,一件衣服,都可能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如今自由和谐的职场,都存在各种心计挑拨,更别提那个说错话,可能就要被打板子、扇耳光、甚至满门抄斩的年代了。
除了这些日常工作,女官们还要做许多规矩之外的事情。
女官的特殊工作和古代男官员相比,女官的境遇,就凄惨许多。
基本上,皇帝让她们做什么,她们就得做什么,因此,古代的女官还做了许多“份外之事”。
特殊任务一:教公主读书汉朝的班昭,也是女官,被称为“曹大家(姑)”。
她做的特殊工作,就是教公主们读书,因此被奉为女傅。
在教书之余,她还写了一本书,名叫《女诫》,讲点“四德”“七戒”等。
比如,“夫妇”强调夫君大于天;“敬慎”强调女子柔弱为美;“专心”要求女子贞洁,不可再嫁;“曲从”强调女子要完全顺从,逆来顺受……
这本书到现在为止,还影响了很多人的思想。
特殊任务二:看守钱库、选拔宫人明朝女官的权势,被削弱了很多,她们最主要的特殊工作,就是看守钱库、选拔宫人等。
当然,这些特殊工作,还不够特殊。
女官们最特殊的工作,就是给皇帝侍寝了。
特殊任务之最:给皇帝侍寝通常来说,女官不需要给皇帝侍寝。她们不是妃嫔,是臣子,有品级,地位高于宫女太监。
但古代皇帝权势滔天,若是皇帝想要,她们也无法拒绝。
宋真宗的女官司寝李氏,主要的任务是为皇帝铺床。然而,在她铺床时,宋真宗突然一把抱住她,强行临幸了她,最终,她就成了妃子。
这位李氏就是后来的李宸妃,也就是“狸猫换太子”的受害者。后来,她的儿子宋仁宗继位,追封她为“章懿皇后”。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李宸妃,杭州人也。祖延嗣,仕钱氏,为金华县主簿;父仁德,终左班殿直。初入宫,为章献太后侍儿,庄重寡言,真宗以为司寝。
再比如,明宪宗的女史官纪氏,才华横溢,通晓古今。明宪宗很欣赏她,强行一夜欢乐,最后,她就被封为了妃子。
但当时,万贵妃势力太盛,纪氏怀孕生子不敢声张,一直把孩子养到6岁,才派人告诉了明宪宗。
这个孩子,最终成了皇帝(即明孝宗),但纪氏把孩子公布的当年,就离奇去世了。
在古代,大部分的女官,都不愿意当皇帝的妃子。但她们无力反抗皇帝,欺负她们,皇帝也不会受到什么谴责。
除了极个别的女官,可以在历史上叱咤风云之外,大部分的女官,最终都沦为了皇帝的玩物。
若是皇帝想要,她们必须侍寝,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不过,给皇帝侍寝,也不是什么太惨的事。
古代的女子,以夫为天,给皇帝当妃嫔,除了要面临后宫勾心斗角,至少也能衣食无忧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女官呢?
女官的选拔方式 抛开制度混乱时期,历史上大多数的女官,都有专门的选拔方式。 这种选拔方式,和选妃嫔、选宫女不同,无论是选妃嫔还是选宫女,都需要长相漂亮、身姿窈窕,最重要的是,必须是清白之身。 但选女官不需要,哪怕是嫁过人的寡妇,也能成为一名女官。 在古代,成为女官的方式有3种,分别是:采选、晋升和特殊途径。 第一种方式:民间采选 采选,是选女官最主要的方式。 这种方式和在民间选宫女、妃嫔的程序一样,只是,女官的采选有特殊的偏好和标准。 标准一:德行出众。 德行出众,是选女官最重要的标准。 简单来说,女官的职责是掌管宫中内务,负责皇帝、妃嫔们的生活起居,她们必须具有过硬的品德,不能轻易为金钱折腰,也不能向权势低头。 唐朝女官的墓志铭中,很多都记录了她们进宫时的特点,即“昔以令德,纳于王宫” (即因为品德优越,才被选入皇宫)。 标准二:文化水平高超。 虽然古代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想要成为女官,必须具有高超的文化水平。 《明初琐记》中又记:“次年,又诏选淑女善文艺者,朱象真等六十人,定六局处之,各有官秩。 采选时,若是你能识字、通文墨,被选中的概率极大。 甚至,只要你能识文断字,长得丑也没关系。 《大明会典》:若女子识字虽容貌丑陋,年十七八已上愿来者听,一体应付脚力,赴京选用。 标准三:身体健康。 女官的身体要求,相比妃嫔、宫女低了很多,基本上,只要求你身体健康,嫁过人也没关系。 《万历野获编补遗》:妇人年三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无夫者,愿入宫备使令,各给钞为道里费,送赴京师。 其实,寡妇在古代社会,地位很低,但若是选女官,丧夫就成了一种优势。 或许,古人认为,嫁过人的妇人,社会经历比较丰富,更懂得如何为人处事。 第二种方式:宫女晋升 宫女晋升,是选女官的第二种方式,但能从宫女变成女官的人,都是佼佼者。 女官的职位,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每年都会有大量新女官入宫,宫女们很难等到空位。 第三种方式:特殊渠道 特殊渠道,说白了,就是命好。 这是完全靠机遇的晋升渠道。 比如,赫赫有名的上官婉儿,就是意外被武则天看上,才从夜庭出来,摆脱了罪人之女的阴霾,成为了女官。 明朝时,崇祯正在散步,听见有位女子哭得十分凄惨,走近一看,原来是被罚举宫铃的宫女。 崇祯心软,便封她为女史官。 “上觉唱声凄婉,命宣至,问姓字,日韩翠娥,特赦之,为女史官。”《烬宫遗录》 一个被惩罚的宫女,靠着机遇成为了女官,除了用“命好”来形容,还真找不到其他词。 只是,这样的机遇,可遇不可求。 以上,就是古代女官的选拔方式了。 可以看出,能够最终被皇帝看上,成为妃嫔,那都是女官里的佼佼者。 而绝大多数女官,最后的结局,都算得上悲凉。女官们的悲惨结局绝大多数的女官,都难逃后事凄凉的命运。
和女官相比,宫女们出宫的时间,有明确的规定,比如清朝宫女25岁之后,就可以出宫嫁人。
但女官们可没有这条规矩。
只要没被赶出宫,女官们可能得一辈子待在宫里,无法谈情说爱,也见不到家人,最多和太监搞搞对食。
《放宫人诏》云:“去年霖雨,颇伤苗嫁,在於州县,非无乏少,资给后庭,有妨国用,宜申兹大造,更量放出寓人。”
女官们死后,就会被抬到宫人斜,成为一抔黄土,除了个别品级高又受宠的女官,绝大多数的女官,连墓碑都不会有。
就算叱咤风的女官,也难逃悲剧的宿命。
比如上官婉儿,曾权势滔天,偷玩武则天的男宠,也没被处罚。可最终,她被李隆基处死,连个说法也没有。
若她是男儿身,成为百官之首,只要没犯错,皇帝也不敢轻易杀她。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我国古代的女官制度,还是男权的附庸。
与其说她们是女官,倒不如说是“女宦官”,因为绝大多数的女官,都只能活跃在后宫。
那些能走到前朝的女官,除了拥有超强的个人能力,还得赶上时代的机遇,否则,就算你能力滔天,也只能蜷缩于后宫。
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真正的女官制度,即女子可以进入前朝为官,可以被历史有名有姓的记载,可以光明正大地领兵打仗,甚至还出现了正经的女军……
这一段时期,就是太平天国时期。
当然了,太平天国的女官们,境遇并不比前朝好多少。乱世之下,女人为官,不得不牺牲很多东西,比如清白、尊严……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世间之事,本来就很难十全十美。
从唐朝女官的墓志铭数据来看,女官们的平均寿命,比妃嫔多了20来岁。
可见,大多数的女官,可能还是比妃嫔好一点,不必争宠、不必拼命生子,靠着努力工作,换来点滴尊严。
若你穿越到古代,你更愿意成为女官,还是妃嫔?欢迎留言。
他的儿子后来怎么样了?
生老病死,命运轮回,人终将会有一死,这位伟大的女性吕雉也不例外。公元前180年,吕雉带着不安,离世于未央宫。享年62岁!
这一年,她为皇后已22年,皇太后已15年。更是她临朝称制的第八个年头。始皇后吕雉的功与过,后人评价吧。
司马迁在《吕太后本纪》末尾评价道:
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便是吕雉在时的施政结果,而吕雉并非如慈禧一般,铺张奢华。
关于吕雉的死因,史书记载的是病逝,吕雉到底是怎样死的?吕雉死后,吕氏家族那些人后来怎样?
一,吕雉之死说起来吕雉的死挺怪异的,史载:
吕后祓,还过轵道。见物如苍犬,据高后掖,忽弗复见。卜之,云赵王如意为祟,高后遂病掖伤祓,音fú,意思是祭祀活动。祭祀回来,经过轵道这个地方时,吕雉被苍犬所伤,遭遇这等犬祸,吕雉病了,随后病越来越重,最终病逝。
吕雉的病是狂犬病么?
不是,且不说当时侍卫重重,光“卜之”二字便向我们充分的解释,说明苍犬是幻觉。突然神情恍惚,看见如苍犬的东西,向自己扑过来。经过占卜,这物是赵王刘如意的阴魂在作祟。心结难消,饱受其缠绕折磨,加上吕雉如今是一个垂垂老人,所以她的精神和身体衰弱得很快。
并且,这一次犬祸不是突然降临的,有果就有因。
刘邦死后,吕雉首先解决掉的是戚夫人,将其囚禁,接着毒杀这个曾经和刘盈争夺皇位的赵王刘如意,最后人彘戚夫人,让她折磨至死。后来,刘盈死了,吕后称制,打破刘邦订下的“白马之盟”,扶吕家上马,封王封侯。刘邦子孙娶吕家女儿,刘吕联姻,其乐融融。刘家人虽然被治的服服帖帖,但是不买账。
这就有刘邦的老六刘友之死,刘友是被饿死的,因娶吕家女。为报复吕家,冷落她,专宠别的女人,吕家女受不了,哭哭啼啼向吕雉告状,更厉害的是这个女人进谗言说刘友曾牢骚:“等吕雉百年后,要收拾吕家人,这群人怎么能封王呢。”刘友死定了,被囚禁不说,还不给吃的。饿得奄奄一息,刘友作歌,边唱边委屈,最后说道:
为王而饿死兮谁者怜之,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刘友是死了,但“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这句话却是余音绕梁,久久不绝。不久之后,出现“日食”天文现象,黑压压的天压得吕雉踹不过气来,闷闷不乐道:“此为我也”。
第二个死的是刘恢,吕家女因受冷谈,一气之下杀了他的宠妃,刘恢含恨自杀。
公元前182年,吕雉大摆酒席,朱虚侯刘章请命,军法监酒。不久,刘章便在酒宴上拔刀斩杀掉一个吕家人。喝酒逃跑,刘章是“行法斩之”,眼皮子底下杀吕家人,吕雉当场被狠狠的打了一个耳光,愤怒,又无可奈何。
经这次事件,很多人聚靠在刘章身边。吕雉的反应是不安,不安吕氏家族那些人该怎么办?刘氏子弟不是服服帖帖那么简单呀。
年龄越大,不安感越强,曾经的所作所为结伴而来。戚夫人惨烈的面容,刘如意无辜的眼神,刘友在委屈的歌唱“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刘恢怨恨的目光,刘邦在呵斥……
精神压力,大如山,发生犬祸。经过苍犬,量变引发质变,吕雉老了,也垮了。
二,吕家的故事随之结束吕雉离世,这一颗大树倒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依附在上面的吕家人,也一去不复返。吕家的故事随之结束。
有人说,吕雉临终不是任命吕禄掌控北军,吕产统率南军,并告诫叮嘱:
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此外,吕雉大赦天下,广撒钱财,收买人心,立吕产为丞相,又封吕禄的女儿为皇后。
兵权、政权在手,舍我其谁?
可是,吕家似注定了阴盛阳衰,将所有的气运、聪明才智,赋予在吕雉一身,而其他的都是纨绔子弟。
另外,刘氏子弟拧成一股绳子,刘章告密,刘襄得令,打响了诛除诸吕的第一枪,西汉内部战争爆发。骑墙的功臣派为获得利益,出卖吕氏家族,发动宫廷政变,夺取到主动权,最终选择了扮猪吃老虎的刘恒。
所以,吕家人败了。
成王败寇,功臣派会等着吕家人来清算自己的账吗?死人才不会,功臣派懂,斩草要除根,否则春风吹又生。
史载:
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而刘盈的几个儿子,也都被杀。
中国历史上女人实际统治时间最长的是谁?
谢谢头条题主问题诚邀!
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的女性干预或者直接当政朝廷,实行女人执权的阶级统治范例!小编觉得大多数网友看到这个问答题时,不假思索就会想到我国古代历史上实行女人统治比较有名气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武则天,一个是慈禧太后,而这两个女人真正是以皇帝身份应该还数武则天,翻遍唐朝史料的记载知:武则天又名武曌,生卒于公元624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她是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乃是唐朝至武周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为武周开国君主,在位十五年即公元690年~705年。她可称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六十七岁即位上任,可谓年龄最大,八十二岁离世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因长的美又是官宦人家女子,十四岁时就被招进了后宫,后被唐太宗李世民皇帝看中并封为才人,获赐号武媚娘娘。到了唐高宗时又将其册封为昭仪尊圣,永徽六年即公元655年在废王立武的事件后当上了皇后,且在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又被加号天后,直接与高宗帝并称二圣,参预朝政事务。如果将这段统治时间算上,那武则天应该在朝中统治时间达到了6+15=21年之久,因为从公元674开始统治就一直未断续,特别是在高宗帝驾崩后,又作为唐中宗和唐睿宗二个小皇帝任上期作为皇太后监控临朝称制,而真正有其名号还是在天授元年即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名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因名武,朝代称武周帝国。
实际上以往一些后人将武则天描述成唐朝一位篡权夺位,把持朝纲,又荒谣无度的女人,为了其个人喜好,满足其个人性旺的欲望,广招天下一应美男子收纳后宫,供其使用。稍为不纵,即为砍杀,甚至不存留太多时间,被其玩弄而砍杀的男人不计其数。因此,这个女人后得名为歹毒可恶的武媚皇娘。小编觉得这些都未有确实资料和实史来佐证说明她是这么个人物?而将她描述的这么不地道,丑化她的形象。
小编认为从另一角度反过来说,就许男皇帝达到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为什么女人做了皇帝却不可以纳找一些帅哥为自己服务呢?这不公平呀,同样都是皇帝待遇?当皇帝有此特权也很正常,至于武则天是否玩弄了几十个帅男人,随后还说将这些人给杀了,这可能吗?谁人又能证明此事?也没有史料记载!小编认为武则天皇帝也不会这么杀人如麻,不近人情,帅男让她玩了还要送命,武则天怎舍得?就没有一个喜欢和重感情的?或者满足她的男人?不会那么傻吧!换句话说,她是皇帝可以将这些男人养在宫内,随叫随到为其好好服务,不比杀了好吗?小编觉得这些应该是后人杜撰编写的对其产生的一些偏见,或者是抵毁污蔑她而想出来的损招数!
其实,小编觉得武则天还是一个挺不错的皇帝,并没有认人失望,尽管登基时是以皇太后的身份慢慢上位的,可能也玩了一些手腕。但在位期间,还是能够以自己洞察力布政施策以及一些大政方针发布,都是在明察善断基础上多权略和知人善任的。且很重视朝中人才的选拔,首次开创殿试和武举以及试官的一系列制度。
对于农业上一些做出贡献有技之人予以奖励农桑,政治上改革吏治,经济取得一定效果。不过,武则天也和一些朝代的狠角色皇帝一样,如学了秦始皇,开始实行残酷暴政统治,大肆斩杀一些危及她统治或者对其有反对意见的朝廷宗室旧臣,因而兴起了一段时间的酷吏政治统治制度,也让一些皇吏人心惶惶,惊恐不安。对于外交以及国防,武则天皇帝上任便施展其军事上的才能,屡次派大兵进剿唐朝周边叛王,镇压一些已经早已对唐虎视眈眈的部落王国,一举收复了安西四镇,并且一度使后突厥归降大唐。
然而,到了晚年开始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腐败滋生,民怨沸腾,后期免强维持朝廷不几年,至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武则天皇帝终于病倒了。正在她笃病离朝时,内中宰相张柬之等人急不可耐发动了神龙政变,随后拥立唐中宗皇帝复辟,迫使武则天让出并退位,但中宗帝虽然恢复唐朝帝位之称后,仍然没有忘了老祖宗,没亏待武则天,为其封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十一月,一代女皇帝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时年八十二。中宗帝又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并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又改称累谥则天顺圣皇后。
实际上后人把女人干预朝政,掌控朝廷大权,以皇帝幼小必须进行扶佐帮困为名,以此借助而产生了一种女人以坐幕帘后,直接以垂帘听政宫延制度形式,进行中国历史上女人掌握国家政权发号施令,而这种统治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旧战国时期 ,由于当时战国时期国君去世早,而且继位的国君年纪年幼尚小,还不能胜任朝廷事务,但一国不能一日无君,既然父皇君子承又是不可能更改的传统继位制,也就自然而然由国君的母亲辅政代劳,而真正的皇帝还什么都不知,只是在这皇帝位置上作个陪衬而已,因而从我国战国时期乃至于到清末,在我国历史上可说产生了一大批女性来掌朝廷,其中也诞生了不少十分出名的女性统治者,小编特选列出几个统治时间比较长,在朝弄权比较出名和具有典型化的几位女性。
一,秦国的宣太后当时是以母后之尊的地位开始活跃在宫廷中,为了达到目的还牺牲自己色相与掌控一方势力的义渠王私通。然后又得到其权力后设计将之不明不白地除掉,还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义渠,让秦国疆土可以一心东扩,再无后顾之忧,功劳不逊于张仪和司马错攻取巴蜀了。以至于到了后来宣太后基本上在朝廷这四十多年中,始终是秦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形成了秦国上下只知“有太后、穰侯、高陵、华阳和泾阳,不闻其有王”的局面。然而,秦昭王无法容忍母后长期临朝专权,之后私下里进行活动听从了范雎建议,采用手段逐步收回了全部大权,以后又逐去宣太后身边的四贵团伙集团于关外,并改任了范雎为丞相,从而这才彻底地结束了宣太后长期左右秦国朝政的尴尬局面。
二,还有一位女性也很有名气,名吕雉字娥姁,后人常称为吕后,又为汉高后和吕太后,她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之称谓。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大帝统一中国,并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人,还被司马迁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史纪中,乃至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这个称呼,而且这位皇后开创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吕后在朝廷前后掌权统治达十六年之久,不仅如此吕皇后还在统治期间,实行一种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抚民政策,并废除挟书律,还下令和鼓励民间藏书献书以及恢复朝中旧典,这些措施也为后来继位的汉文景之治打下了良好的统治基础。
三,在这些女人当中有一位,可是当朝统治可谓三起三落,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褚蒜子的皇后,她就是晋康帝司马岳皇后,她可是曾三度临朝,并扶立了六位皇帝尊位,而且临朝统治称制时间达约四十年久,作为一国皇太后,她三次出来垂帘听政,而且每次还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母亲身份还有婶母以及堂嫂之角色,还让朝中三次册立帝位,对于朝中一些大事,均以皇太后诏令的形式颁布施行。对于这样一位三次临朝听政后又三次退隐归政的女人,在中国历史女人统治上可说是绝无仅有的典型代表。
四,还有这位文成文明冯太后也很有名,她是北魏时期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也是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和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嫡祖母。冯太后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比较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和改革家。特别是她在北魏中期的朝中一系列施政改革活动中实际掌权统治者,影响了当朝的孝文帝对北魏改革所产生重要举措,也是一住不可忽视的女子统治人物。特别是在和平六年即公元465年时期,北魏献文帝即位,她被尊为皇太后,当时政局动荡朝廷政权不稳,皇帝急于攻心,又无良策改变,这时冯太后可谓临危授命,上朝听政,采取严格手段并定策诛杀了扰乱朝廷的权臣乙浑,并依据北魏的祖制传统又归政给献文帝。
到了延兴六年即公元476年,北魏献文帝暴崩,时内中人称与冯太后有关,是其毒杀无从考证?于是,冯太后又二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主持,并尊为太皇太后,一些史料称北魏冯太后执掌统治北魏政权近二十年,实行了大量社会政治改革,使国力逐渐达到了鼎盛状态。冯太后所实行的一些改革成果也积极影响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因而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临朝听政的太后是不少,但除了当上皇帝的武瞾外,就对中华历史文明的贡献而言,几乎没有一个超过这个冯太后的。
除了上面几位女人统治外,还有一些诸如东汉的邓太后、宋真宗刘太后以及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萧太后等女性临时听政,或虽有皇帝在位但实际掌权的是她们,不过统治时间不长又断断续续,并且有时既有皇帝命旨又有太后补旨,参杂一起,因而也就无法真正统计她们实际统治历史,也就不一一例举了。
当然,要说在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比较长,而且又有一定份量,也就是说她发出的旨意必须不折不扣地去执行,统治时间久远和统治影响力达到一定高度,对于我国历史影响比较大的,小编认为还应数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的统治了。
那么,慈禧太后作为垂帘听政的扶佐的皇帝开始了她的统治,虽然在幕后指挥但朝廷大政方针以及施政方略,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大权还是她专权并独揽,把持朝纲。这时清朝在位皇帝仅仅只是个象征,从名义上来说她算不上一个皇帝,但称统治权和统治时间还是可以当之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太后,她却是统治中国时间长达47年之久的一个女人,那么大家会问她是凭借什么实力,以及一系列的政治原因能够让她统治这么长时间的呢?
有一点可以肯定,慈禧太后得到的特殊政治地位给她干政起着关键作用,从当时朝中表面上看,慈禧太后和陪衬的八大臣之间的权力不分上下,但是实际上她的新帝生母这层身份让她处于绝对优势。虽然朝中大臣都坚持那种民无二主的政治理念,然而相对于八大臣来说,人们更愿意将太后尊为皇权的真正代表,毕竟她是皇帝亲人和家里人,而一些大臣仅仅只是对朝廷负责,从亲和度上分析,当然是皇帝的母亲才是正宗的,因此才能在新帝年龄尚小时,让慈禧太后更加能够掌控皇权,也让别的大臣无话可说,虽都是扶佐皇帝。
另外,慈禧太后能够掌握清朝最高权力的一个最根本因素,就是慈禧能力还是可以的,她能及时处理那拉氏家族和爱新觉家族之间关系,这一点则有别于前面说的武则天,武是先在帘后干政,后又追尊自己为皇帝,并大力提拔自己的兄弟亲戚,还残忍杀害的子孙,这些手段不仅引起唐皇李氏的反抗,而且让很多旧臣对其反感。然而慈禧太后并没有做和为自己家族的亲属授以什么重要爵位,始终以清典规则来选立上位小皇帝,而且都是原皇室家族的血统,没有任何改变这种传统统治习惯,因此朝中没有什么把柄让人说闲话,也让朝中守旧势力没话说。
正因为慈禧太后能够干政这么多年,从这点说比武则天原来高明一些。另外,慈禧太后能够干政这么多年的重要原因,皇帝的寿命较短以及新帝的年龄较小无法执政使慈禧太后开始干政,她是新帝生母这个特殊身份让她没有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她没有像武则天一样称帝,她没有给自己的家族兄弟予以重任,并且选立的小皇帝又都是皇室血统让大臣们觉得她对皇室是忠诚的,这也是她干政这么多年的主观原因。
可就是这么一位清朝末期实际统治者,她的身世却成了谜,未有史料确切予以记载,许多却是一些猜疑,主要有以下几点,这不得不令人遗憾之处。以至于慈禧家的具体地点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主要还是在于当初慈禧入宫选秀时,在清女的排单名册上至今未发现端倪,因而导致慈禧的出生地点以及身世仍存在着如下一些异说,其中主要有网友分析的几点:
慈禧太后有可能生于甘肃省兰州市郊,依据的是慈禧的生父惠征,曾任过甘肃布政使衙门的笔帖史。并传说出慈禧生在当年她家住过的地方,位于兰州市八旗马坊门即今永昌路179号大院内。后来依据此条线索专家经过考证,并查阅一些文献档案,并未发现惠征在兰州住过,尽管当年做过笔帖吏,只是出差短暂路过此地,其父长期作地点则是位于北京的吏部尚书衙门内,并不是到了兰州布政使衙门,两个部门不同。
也有说慈禧太后生在浙江省乍浦之地,而此结论则是由慈禧的父亲惠征,后来曾在浙江乍浦这个地方做过事,并且根据党报上的文章报道,标题为:《史界新发现,关于慈禧生于浙江乍浦》,当时慈禧的父亲惠征,在清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即公元1835~1838年间,确曾在浙江乍浦做过正六品的武官骁骑校,还居住过一段时间,因此慈禧极有可能在这段时间内出生的。以至于现今乍浦的老人当中,仍然流传着关于慈禧幼年的传说。还有当时的清朝规定,凡是京官三年须进行一次业绩考核,一些学者还专门查阅了清朝考核官员的档案记载,这时的惠征被考核为吏部二等笔帖式,三年后又被“懿妃(慈禧)遇喜大阿哥”档案作为吏部笔帖式进行考试,可见这时惠征在北京做了吏部笔帖式,又成了八品文官。据此这种说法前后矛盾,让人怀疑:一是惠征不能同时既在北京做官又在浙江做官,二是任官职也不对,在京师是文官可在浙江又成了武官,三是职务大小不合。
慈禧有可能生在安徽芜湖?而这也是从慈禧的父亲惠征,做过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道员衙署设在芜湖,因此也有可能在芜湖出生。并且由于慈禧太后善于演唱江南小曲,由此得到咸丰帝的宠幸,关于这一段细节可在一些小说和影视中多有展现。电影《火烧圆明园》中有那么个情节,其中兰贵人(就是后来的慈禧)在圆明园桐荫深处哼唱一段缠绵小曲,不料让咸丰皇帝听得如醉如痴,从此博得他宠爱临幸。而这一小曲后考证却是广泛流传于芜湖地带的折子戏,不是专门学的又如何唱出此等韵味?当然我们不能据此以慈禧擅唱南方小曲,就孤立地作为她出生在南方的证据,这是缺乏一定确切的资料考证伯。比如有北方人就会哼唱黄梅戏,你能以此证明其出生于安徽吗?从历史记载上看到,惠征当徽宁池太广道员时间发生在咸丰二年,即公元1852年二月,他正式上任则是在同年七月份。但是这个时候慈禧就已经在咸丰元年即公元1851年招进宫了,还被咸丰帝册封为兰贵人,她的丈夫正是咸丰帝,关于这段经历清朝档案中至今还保存兰贵人,受恩赏赐赏单名录,因而也就否决慈禧太后不是生于安徽芜湖了。
另外,还有一种认为慈禧生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可能性比较大,原因还是离不开慈禧的父亲惠征担任过地方官员而随家居住,那就是位于山西归化绥远道的道员职务。清代的绥远城,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区一带,而且慈禧的父亲惠征当年在此居住很长一段时间。现在据说呼和浩特市落凤街还有一条道员住宅文物宅院,慈禧小时候常到归化城河边玩耍。后来文献资料记载上又发现,道光二十九年即公元1849年,其父惠征己任山西归绥道道员了,而且慈禧已经有15岁了,时间又不对。但慈禧太后极有可能随父惠征在归化城住过。因为慈禧的外祖父惠显公,于道光十一年至十七年即公元1831~1837年,曾在归化城做过官,还当过什么副都统,可见慈禧确有可能在其外祖父家住过。实际上那段时间,慈禧的母亲已经住在北京了,不可能打老远挺着肚子回娘家生孩,既路途遥远也不合礼规。仅此也否定慈禧不可能生在呼和浩特市。
也有考证慈禧极可能是出生在山西长治?而且还有人对此进行挖掘,认为慈禧不是满人?当然这只是个别说法,编的有板有眼,说她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儿,名叫王小慊,因四岁时家道贫寒,家将其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做童养媳,还改了姓,为宋龄娥,十一岁那一年,这个宋家也遇到不幸,随后就由宋家转给了潞安府(今长治市)知府惠征做了夜侍丫环,凑巧一日,惠征夫人富察氏兴趣高,加之惠征不在家,就让她陪床,此时发现龄娥两脚各长个肉瘊子,古代人有说法,认为这种情况少见,觉得此女不凡今后有大福,于是便收她干女儿,并将其改姓叶赫那拉氏,取小名玉兰儿。后来发生了招宫选秀,玉兰长的标致又被选顺利招进宫,没过多久,就成了兰贵妃。以此推算慈禧是王家的女儿,也可以当王家修谱时发现:王姓家谱从乾隆五十九年,即公元1794年开始续谱至今,且在王氏家谱重点标注:“王氏慊女乃为慈禧太后也,可后来考证这份家谱并非原始家谱,亦为重抄版本,可信度质疑。还有古人传说在当地西坡村外边的山脚下,立有慈禧生母坟碑。老人回忆碑文记载称慈禧为宋家女,但后经多位专家实地考证,由于在这段时间,历任潞安府的知府实有七个人,中间却没有惠征这个人,也就是说既然惠征没有山西潞安府做过吏,又怎么可能发生慈禧太后在潞安被人卖到惠征家的事实呢?显然这是人为杜撰编的!
对于慈禧太后身世之谜进行分析和猜测,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她作为一个女强人垂帘听政掌握一个国家统治,探究一下她的出生以及家庭状况也是应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慈禧太后生在哪儿,她并非出身农家,而是一个官宦人家之女,当然这也和清朝选秀制有一定关系,首先是满旗人,虽不一定是地方大员家的女子,但至少不能普通农家女,作为慈禧也才能来到咸丰皇帝身边,并且从兰贵人最后成了他的皇后。凭着她敏锐力和操控能力和一定政治阅历,才能让她具有一般女子所没有的远见胆识、机智灵活和一定的谋略手腕。因此,慈禧太后才能在咸丰帝驾崩后,采取帝后与帝胤的集体参政结合模式,主动了发动一场宫廷政权更替小政变,摧毁赞襄政务中八大臣扶佐集团。因而这场由于是在咸丰十一年,即公元1861,也是农历辛酉年,史称辛酉政变,开始了她的真正统治。
小编分析慈禧太后之所以朝中掌权这么长时间,还是由于清朝帝国继承人缺乏这一根本客观原因,并且她在朝时陆续几任皇帝寿命都很短促,尤其是当自己孩子还没有长大成人时,就怱怱离开了人世,也就自然没有教导子嗣该如何去应付处理朝廷事务的机会。由于当朝皇帝的寿命短暂,而且其继位者的年龄又都尚小,是根本没有基本的掌政基础和朝务的料理才能,特别是皇权与位权不能平稳交接。对于新继位的小皇帝来说,也只能去借助于扶佐重臣的帮助,或者是依附于自己的母后参政,这样就出现了皇位与皇权的分离,容易导致现太后的权力过大。鉴于这些原因,这位慈禧太后才能很轻松地干预朝政数十年,也无人敢说不?其中与皇帝年龄太小存在很大的关系,况且又是皇帝母亲也是理所应当地为皇帝事务去操劳,自然也就成了清朝中末期一种正常现象。
续后语:分析慈禧太后一生,看起来能够在清朝宫内政坛上这么轻而易举地、翻云覆雨地操控着局势,好像这个女人本事挺大的。其实并不然,不是那么随心所欲可以为所欲为地。大清帝国她帘政时已处于风云飘摇状况,可谓内扰外患。国际风云变换,西方国家工业已经取得巨大进步,而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已经早已没有什么锋芒对外显示了,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国防军事已不可同日而语。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女人,清朝末期的大清朝早已在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面前,持有大刀长矛的清军兵丁根本无法也不敢去面对了,虽然有些抵抗,但已没有任何抵抗力量坚持到底,去坚强抗衡战斗了?打下去结果会怎样?打的过吗?这不是说狠话的。一句话说的好落后就要换打!在当时国际国内的那种情况下,还让她干政并苦苦支撑清朝后期十几年,甭说一个女人,就是一个男人,面对清朝当时又能怎么样?从某些地方评价慈禧太后统治,应该说确实很不容易。而后来把一切责任全归咎于她一个人这也是不公平的,不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应该说清朝末期的封建腐朽制度和腐败没落的王朝根本无法支撑住若大个中国,所以才能灭亡。一个女人即使她心再大,又能有多大统治能耐去回天扳正一个国家?虽然后来不少人为此对她评论时,持有一些负面态度,主要是归责于施政时心狠手辣,还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搞的民不聊生。然而,慈禧太后她能指挥下令与那些船尖炮利的西方列强进行坚决殊死搏斗吗?显然不能,遭秧的还不是老百姓和领土丢失。一分为二说慈禧太后还是在这些空隙中找到一些权衡,让她稳定了政局也使国家未出现分裂状态。尽管日子不过好,还是不仅保存了一些老祖宗留下的江山,而且在与英法等国家的一些战役中并未出现全败,否则,西方列强不会得寸进尺吗?能取得一点胜利保持了领土相对完整也是不容易的。换位思考,如果在那种情况下让你去当这个皇帝,又能做的怎样?毕竟这是一个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廷政府和当时的国力!
为什么说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妻在蒙古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唆鲁禾帖尼,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伊儿汗旭烈兀和阿里不哥的生母!阿里不哥虽然后来败给了胞兄忽必烈,但好歹也曾经被部分宗王推举为“大汗”,因此唆鲁禾帖尼也被称作“四帝之母”。当然,旭烈兀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能被称作“帝”的,因为他的伊儿汗是忽必烈册封的,肯定不能算皇帝,甚至连阿里不哥的那个“大汗”都不如……这个我们就不去纠结了的,最起码元王朝的皇帝都是唆鲁禾帖尼的后代,这就足够了!
▲唆鲁禾帖尼画像
唆鲁禾帖尼何许人也唆鲁禾帖尼,蒙古克烈部王汗的亲侄女,她的父亲是王汗的弟弟札合敢不。王汗想必看过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人都不陌生,他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义父,在真实历史上亦是如此。在铁木真灭克烈部时,王汗的弟弟札合敢不主动献出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向铁木真乞降。铁木真纳了他的长女为妃,后来又被铁木真转手送给了功臣术赤台(请注意,是术赤台、不是铁木真的儿子术赤)。一些人所谓的拔都与蒙哥、忽必烈既是叔伯兄弟、又是表兄弟之说,想必是将术赤台和术赤给搞混了。拔都的生母是弘吉剌部按陈那颜的女儿、不是札合敢不的女儿,与唆鲁禾帖尼更加不是什么亲姐妹。
▲蒙古克烈部王汗剧照
札合敢不的另一个女儿唆鲁禾帖尼则被铁木真送个了儿子托雷为妻,这也真是颇让人无语了!老子跟儿子居然成了连襟……儿子娶的居然还是老子的“义妹”。王汗是铁木真的义父,那他的侄女按辈分、自然便是铁木真的“义妹”,不是吗?但彼时的蒙古人并不讲究这些,女人对他们而言、不过就是“会说话的财产”而已,难道您家的存款、股票、基金还跟您论辈分吗?
▲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画像
拒绝改嫁夫侄、保住丈夫遗产众所周知,成吉思汗铁木真生前不知道是不是哪根筋搭搭错了,居然也学着中原王朝玩起了立储,将嫡三子窝阔台立为了汗位继承人。可他又没有学到中原王朝立储的精髓——嫡长子继承制。不仅窝阔台上面还是术赤和察合台两个哥哥,铁木真临终前还依据蒙古“幼子守灶”的旧俗,把自己亲掌的军队、土地、百姓、财产等等,都给了嫡幼子托雷……这也为后来蒙古帝国的分崩离析埋下了伏笔。
▲元太宗窝阔台画像
窝阔台即位之后,对于远在“欧洲”的侄子拔都基本上已经是鞭长莫及了。拔都愿意听招呼还行,真要是不愿意听招呼,恐怕窝阔台还真没什么办法……这还只是血统存疑的术赤一脉而已。还有胞弟托雷,手里握着父亲铁木真留下的那么多军队!让窝阔台如何能够安心?于是,窝阔台也学着中原王朝的皇帝,让托雷莫名其妙地“暴毙”了。
▲元睿宗托雷画像
可问题又来了,托雷虽然死了,但他还有儿子!托雷手里的军队还是得由他的儿子来继承,窝阔台无法将其“收归国有”。为了吞并托雷的军队,窝阔台想出了一个阴招——让长子贵由娶寡居的婶娘唆鲁禾帖尼。如此一来,贵由便成了蒙哥、忽必烈等人的“继父”,自然便可以顺理成章地霸占托雷留下的军队。
▲元定宗贵由画像
唆鲁禾帖尼对三伯哥窝阔台的不怀好意心知肚明,为了保住儿子的安身立命之本,唆鲁禾帖尼以儿子还小、需要有人照顾为由,拒绝了窝阔台的要求。但窝阔台岂肯罢休?紧接着又强行将托雷名下的三千户划拨给自己的次子阔端。托雷的旧部纷纷表示反对,但唆鲁禾帖尼明白,如果不给窝阔台一点甜头、堵住他的嘴,他还会整出其他幺蛾子来!因此,唆鲁禾帖尼不仅没有反对,而且还亲自出面安抚托雷的旧部,将三千户全须全尾地交给了阔端。搞得窝阔台和阔端都有些“不好意思”了,短期内窝阔台也不便再强行索要托雷留下的军队。唆鲁禾帖尼此举也给阔端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与托雷系的关系也一直比较融洽。后来蒙哥争汗时,阔端保持了“中立”,没有卷入失烈门等人与蒙哥的争斗之中。这其中到底有没有唆鲁禾帖尼的功劳?个人认为,多少还是有一些的。
▲元·凉王阔端画像
拉拢宗王、助儿子争夺汗位不久之后,窝阔台去世,他对托雷系的蚕食也随之暂时告一段落。不久之后,术赤的儿子兼继承人拔都反对窝阔台的儿子贵由继承汗位,拒绝参加正式确认大汗身份的忽里台大会。铁木真的幼弟铁木哥斡赤斤也带着兵马想要争夺汗位,内乱一触即发!就在这个时候,唆鲁禾帖尼表现出了惊人的战略远见,她不仅没有怂恿儿子加入争斗,反而亲自带着儿子们参加了忽里台大会,拥戴贵由继任大汗。而这,也使得贵由短期内不便再像他父亲窝阔台那般蚕食托雷系……
▲忽里台大会
贵由正式继任大汗之后,对曾经“不给面子”的叔伯弟弟拔都相当不满,借口西部叶迷立的气候,带着大军前往叶迷立“养病”,想要趁机偷袭拔都。事先得到了消息的唆鲁禾帖尼命人快马加鞭、提前通知了拔都,让拔都有所防备,并以此为契机,将拔都和整个术赤系拉上了自己的战车。没多久,贵由死在了西行的路上,据说是被拔都派奸细毒死的。
▲拔都画像
贵由死后,海迷失后想要学婆婆乃马真后摄政、为儿子“抢占先机”。奈何,这一次拔都又横插了一杠子!作为血统存疑的术赤系后裔,拔都当大汗是没指望了。跟窝阔台系也基本上等于是撕破了脸,在这样的情况下,拥立托雷系是拔都的最佳选择!于是,拔都系长支宗王的身份邀请诸王参加忽里台大会,推举新大汗。拔都得目的很明确,就是将蒙哥推上汗位!但窝阔台系和与之关系密切的察合台系宗王反应冷淡,纷纷拒绝参会,海迷失后也只象征性地派了一个代表参会,参会的宗王人数远远达不到“法定人数”。
为了把儿子蒙哥推上汗位,唆鲁禾帖尼又一次亲自出面,以“老侄媳”“老嫂子”“老弟妹”“老婶子”的名义四处活动、安抚宗王,这才勉强凑够了人数。在忽里台大会上,蒙古被推举为了新任大汗。但察合台系和窝阔台系的很多宗王依然拒绝接受,蒙古帝国自此分崩离析。蒙哥虽然名义上还是蒙古帝国的大汗,但手已经伸不进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了……
▲元宪宗蒙哥画像
再后来,随着拔都和旭烈兀的辞世,钦察汗国、伊儿汗国也与托雷系渐行渐远。托雷系建立的元王朝虽名义上还是“四大汗国”的宗主,但也就只剩下一个大汗的虚名了,昔日地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名存实亡,托雷系真正能够做主的,也只剩元王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