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尔联盟,如何看待上万名的黎波里市民走上街头反对军阀哈夫塔尔?
这个问题让哈夫塔尔陷入了深深的尴尬:
从2019年12月12日下达总攻的黎波里的命令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眼看就要过年,的黎波里却依然岿然不动,哈夫塔尔的秋风扫落叶攻势越来越显得举步维艰;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哈夫万众一心打首都,众志成城促统一的关键时刻,据利比亚观察网2019年12月29日的报道,上万名的黎波里市民在12月28日走上街头,反对东部军阀哈夫塔尔围攻首都的黎波里。呼吁哈夫塔尔停止战争和叛乱,为利比亚内战的损失负责,敦促哈夫塔尔回到主动投降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的康庄大道上来。
说好的势如破竹呢?说好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呢?年过古稀的哈夫塔尔对自己的三观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就在哈夫塔尔的预料之中,因为在2019年4月4日哈夫塔尔就曾经发动过一次旨在一举荡平的黎波里并最终统一利比亚的西征行动,但由于民族团结政府的坚决抵抗,加上西方国家的干涉,哈夫塔尔功败垂成。
但本次利比亚局势出现了根本性变化,除了哈夫塔尔的利比亚国民军几乎倾巢出动,共集中了5万精兵,哈夫塔尔还得到了俄罗斯的武器支持,包括AKM突击步枪、PKM通用机枪等轻武器,以及火箭炮、步兵战车、“山毛榉”防空导弹等重型装备。
而且,俄罗斯的武装人员也出现在利比亚国民军中,这让哈夫塔尔如虎添翼。
更重要的是,一向喜欢两头下注的美国也开始偏向哈夫塔尔,而因为美国的“偏心”,西方驻利比亚的外交人员闻风而动,开始纷纷逃离的黎波里,面对众叛亲离的民族团结政府,哈夫塔尔更加志在必得。
但的黎波里民众突然来这么一出,确实令人措手不及。
老实说,对于底层的利比亚人民而言,谁当领导人并无所谓,虽然他们都有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美好愿望,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小国,卡扎菲的独裁专制似乎更适合利比亚的国情。
因为利比亚区区600多万人口,却有超过500个大小部落,是一个真正由部落糅合而成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强人,注定是四分五裂的一盘散沙状态。
虽然卡扎菲在执掌利比亚40多年的时间里,将利比亚演变成自己家族的私产,通过出口石油赚得盆满钵满,广大利比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卡扎菲统治下的利比亚,有“和平”这一最大财富。当2011年卡扎菲被茉莉花革命浪潮索了命,奔向自由和民主的利比亚终于每况愈下,民怨沸腾。
所以,从两害取其轻的角度考虑,利比亚当然希望国家统一,结束战乱。但问题是一旦利比亚统一,就必然呼唤卡扎菲式的强权人物,而哈夫塔尔毫无疑问就是下一个卡扎菲。
但问题是哈夫塔尔是如假包换的世俗派领袖,这似乎从某些方面注定了哈夫塔尔不可能成为第二个卡扎菲,如果哈夫塔尔统一利比亚,那么利比亚必将成为一个真正的世俗化国家。
看起来皆大欢喜啊,的黎波里应该夹道欢迎才是啊,为啥他们还要公开和哈夫塔尔唱反调呢?尤其是在哈夫塔尔即将统一利比亚的最后时刻。
在静夜史看来,的黎波里民众之所以来这一出,首先是因为西部的他们和东部的哈夫塔尔本来就不是一路人,如果哈夫塔尔统一利比亚,不管是不是走世俗化路线,都必然以东部利益为主。所以他们不想看到哈夫塔尔获胜,并希望民族团结政府反败为胜,最差也是坚守阵地。
其次,哈夫塔尔作为名副其实的利比亚军阀,也是一个典型的“三姓家奴”,在和战友卡扎菲反目成仇后,哈夫塔尔陆续得到美国和俄罗斯的帮助,这是哈夫塔尔能够统一利比亚90%以上国土的重要原因。
但问题是哈夫塔尔虽然强悍,但终归也是美国和俄罗斯的傀儡,在哈夫塔尔谴责民族团结政府向土耳其出卖主权时,哈夫塔尔也没少向美国和俄罗斯出让好处。所以这样的领导人,即便统一利比亚,也不会让利比亚的局面好到哪里去。相比之下民族团结政府好歹也是国际承认的利比亚合法政府,反对哈夫塔尔的叛乱于情于理都非常合理。
最后,哈夫塔尔虽然有一统利比亚的雄心,但表现实在太熊,2019年4月份的功败垂成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本次哈夫塔尔志在必得,但谁也不敢保证随着境外大国势力的参与,战争的天平会不会偏向民族团结政府。如果哈夫塔尔再度失败,这些民众的做法就是真正的顺应历史大势。
当然,相比于人口上百万的的黎波里,区区一两万人的意志根本不足挂齿,可以想见的是,当哈夫塔尔历经千辛万苦最终统一利比亚时,今日这些激动的市民必将加入到夹道欢迎的大军中。
所谓法不责众,无论是不是受人指使,民众,尤其是一小部分民众的意见终归都是无足轻重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前电池随便用四五年?
其实现在的电池技术相比以前是提升了的,在同样体积大小的情况下,现在的电池技术可以实现以前电池的两倍容量,而且电池的寿命也是变长了的。至于现在的为什么会坏的那么快的原因,其实不是因为电池不行,而是由于手机和用户的原因!
为啥说现在的电池技术是进步的?其实这个也没什么好讲的,时代在进步,电池技术肯定也在进步!现在的电池可以做到很薄很薄,而且电池容量做得很大。怎么讲呢,可能以前的功能按键机你可能会看到一大块电池也就一千多毫安,有的甚至只有几百,但是现在的电池在体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已经可以做到4000毫安,甚至是5000毫安或者更高都有。而且寿命的话也提升了不少,以前的手机一般是几天一充的,但是也是几年就鼓包。现在手机很多人都是一天几充的,然后也能用个几年,这说明现在手机电池的寿命确实提升了!
那为什么现在的手机电池用了一两年就得换了呢?首先说电池一两年就换了,你不能所是现在的电池寿命不如之前的,因为你不是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的。至于现在的电池寿命加长了,为什么坏得越快,其实这主要是手机的功能增多了好点增加了,人们是使用习惯也变了。怎么讲呢?就是以前的手机最多也就是打个电话、听个音乐啥的。现在的手机呢,基本上什么功能都有了,更好的屏幕、各种应用、各种游戏、各种功能,这些都是需要耗电的。然后大家的使用习惯也改变了,现在大家每天玩手机的时长越来越长,这样的话一天就得充几次电。大家都知道每充一次电,电池都会有所损耗的,所以在人们这种情况下,电池肯定是经不起折腾的。
总结:目前的电池技术基本上可以说是达到瓶颈了,做多也就是能做到4000、5000毫安的容量,如果想要在同样的体积上做到更高的容量只有采用新的电池技术了,不然现在的技术还是比较难达到的。然后现在的手机充电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的,这样怎么说,多多少少会对电池的损耗更多。但是呢现在的电池能用个2年左右也是足够了,如果只是电池的问题的话,换个电池就好了,方便而且又不贵,所以不是什么大问题!
到底哪里来的底气和老美对抗呢?
自北溪管道遭到破坏后,美国提高了对欧洲液化天然气的销量和价格,在欧洲盟友身上狠狠大赚了一笔,成为最大受益者,可谓洋洋得意。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这个月5号,OPEC+在维也纳召开了部长级会议,会上传出了一个另拜登十分“失望”的消息,即成员国一致决定自11月份开始减产。
据悉,此次减产是自疫情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减产,限产协议将一直从今年11月份延续到2023年年底。在减产量上,每日减产200万桶,大概相当于目前全球原油需求量的2%左右。
尽管会议之前的前几天,收到可能减产消息的美国财长曾经试图游说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国家反对减产计划,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减产协议终获得通过。
要知道,这次参与减产的不仅包括13个OPEC成员国,还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1个非欧佩克成员国。也就是说,此次减产协议获得了所有OPEC+成员国的同意,甚至包括美国在中东的“亲密”朋友沙特。
虽然此次OPEC+给出的减产理由是“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原油需求量削减”,看似是正常的供需调整,与美国关系不大。但消息一出,拜登措手不及,白宫方面更是对此举表示“失望”。
那么OPEC+此次达成的减产协议为什么会让美国方面如此“恼火”呢?集体减产的底气又来自于哪里呢?
首先,减产势必会推高油价,这是拜登及民主党不愿意看到的OPEC+成员国累计拥有世界上大约90%的原油储量,无论是增产还是减产,打个喷嚏都能决定未来油价的走向。此次大幅减产意味着全球石油供应量将趋紧,油价必然会被推高。
果不其然,就在减产协议披露的第二天,布伦特原油期货、德克萨斯中质油期货等几大原油期货市场,交易价格均出现不同幅度上涨。
当下最不愿意看到油价上涨的是谁?自然是拜登及其民主党。
原因很简单,11月份的中期选举在临近,然而当下美国依然面临高企的通胀问题,国内民众的意见很大,拜登的支持率因此在最近几个月里连续创下新低。而推高通胀的各项因素中,油价占比很大,是核心因素之一。
此前为了平抑国内通胀,同时也为了在中期选举中增大胜率,美联储年内已经连续加息300个基点,但收效依然甚微,通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距离2%的通胀目标还很远。倘若此时油价进一步被推高,可想而知民主党赢得中期选举的概率将进一步减小,这是拜登和他的民主党最不愿意看到的。
减产消息发布后,美国油价涨到了88美元/桶,涨幅1.7%,也难免白宫方面会大呼“失望”。
中期选举美国的平均汽油价格现在是3.78美元/加仑,而拜登上任前则为2.38美元/加仑。油价居高不下推高了民众的生活成本支出和出行成本,更增加了选民对民主党的不满情绪,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的选情也就受到极大影响了。
二,更让美国恼火的是,OPEC似乎如脱缰的野马一般失去了控制长期以来,作为原油输出重地的中东,一直是美国的利益地盘,美国也与沙特等产油大户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原油结算与美元挂钩,美元才可能成为全球货币霸主。
在过去,为了配合美国战略,OPEC是美国手中很好使的一张“原油牌”,增产或减产的决定权有很大一部分掌握在美国手里。
然而,就近期来看,OPEC似乎是“脱缰”了,先不说这次OPEC没有配合中期选举而增产或维持减产不变,在今年7月份,为了降低油价,拜登专门去了一趟沙特,求爷爷告奶奶才换来沙特10万桶/天的增产。
增产10万桶/天,不足以推动油价走低,不过是卖给拜登一个面子罢了。即便如此,沙特方面又朝令夕改,在今年9月份连这10万桶的增产也撤销了,这让美国方面颜面扫地。
此次,OPEC+逆势大幅减产,愈发让美国意识到中东这张能源牌似乎不好用了,OPEC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般愈发不受控制,也难怪此次减产计划被西方国家视为中东对美国发出的示威信号。
三,不惜配合美国战略也要减产,OPEC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此次OPEC+大幅减产,一是会推高油价,不利于民主党赢得中期选举;二是我们注意到,俄罗斯作为OPEC+非成员国,也参与了此次减产,OPEC似乎是在向俄慢慢倾斜和靠近。
要知道,国家油价上涨,俄罗斯也能从中获得重大利益。俄罗斯虽然不是OPEC正式成员国,但却是石油输出大国,财政和收入很大一块都依赖于石油出口经济。
无疑,油价上涨时,俄罗斯将从中受益。再联想到俄乌依然冲突火热,在受到欧美连续制裁后,俄罗斯必然会依靠油价上涨而得以喘息,增加了将冲突继续下去的筹码,会帮助俄罗斯在“特别军事活动”期间充实国库。
综上来看,无论是从中期选举角度还是从美国对俄战略角度来考量,此次减产无疑是对美国国内和国际战略的“不配合”,算是把美国彻底“得罪”了。
那么沙特为主导的OPEC,做出减产决定的底气究竟来自于哪里呢?就不怕美国方面的“反制”吗?
其实道理很简单,曾经作为美国密友的沙特,在面对重大抉择的时候,不可能一味地迁就美国,国家战略必然会随着国际形势做出适时调整,如此才能符合国家利益,比如:
原油输出是沙特等中东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撑,正如沙特国内分析师所说的那样,“石油是王国的生命线和经济命脉”。沙特赚的就是出口石油的钱,现阶段原油价格下跌其实是不符合沙特等中东产油国的国家利益的,尽管油价下跌有助于“盟友”美国,但即便如此,确保石油有利可图胜过其他任何担忧,以减产来推高油价既然符合国家利益和战略,他国的利益能不能同时得到保证就不是沙特所考量的的问题了。
再就是,其实自2018年为《华盛顿邮报》供稿的记者卡舒吉在沙特被杀害,美中情局质疑沙特王储参与其中之后,两国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出现了裂痕,再也不像之前那么亲密了。比如拜登曾在公开场合称呼沙特为“贱民国家”、“被放逐的国家”,这么大的帽子扣在头上,沙特能没有意见吗?
在关系出现裂痕之后,沙特不得不重新决定未来走向,尽管还没有把关系“闹掰”,但显然在致力于强化与中俄等国际伙伴的关系,对美国则表现出一副“爱答不理”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OPEC成员国中,沙特、阿联酋、伊朗正在寻求加入上合组织,在不牺牲本国利益的前提下,祭出减产计划也算是努力争取加入上合的一种决心体现。这一点,同样作为上合成员国的俄罗斯,自然会看在眼里。
总结以上,OPEC成员国当下正处在十字路口,推低油价来配合民主党选举,则会损害自身利益;减产虽然有被“报复”的可能性,但符合自身利益,可谓两难。
但历史的车轮已经走到这里了,一味地配合他国利益而忽视自身利益显然不是沙特等各国想要的。或早或晚,迟早要为自己考虑,也许现在就是一个契机。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如何识别高潜人才?
您好。
你很善于规划自己工作的方方面面,你事先设想你面试的这个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然后你通过你的日常招聘经验大概分析几类自己满意人选,最后是直接当面面试判断跟自己设想的人有那些不足的地方。
真正的有用之人,他们非常善于规划,设想,想象,分析,判断,他们会规划自己的路线,他们会设想工作之中会遇见什么困难,怎么快速解决困难以及问题,他们会想象自己的能力离目标差距有多大,他们会分析自己的能力和工作最高要求存在多大的差距,怎么快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最后判断怎么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是否可行。
我见过一个人,他能把自己以后道路上所有失误、困难、问题全部规划出来,然后他会想象怎么能避免失误、困难、问题的出现,然后他会设想自己现在的能力能走多远,有哪些不足要自我提升,再然后他会分析如何提高自己能力,技术,实力,最后判断要用多少时间。
他之前只是金店里面的一个小员工,然后直接升职到总经理,然后辞职面试厂长,一直在寻找自己身上的不足,他想把他自己身上的不足全部完善。
美俄在中东将会出现战略均势吗?
可以达到均势,不过这个均势不是因为俄罗斯在叙利亚的作为,而是特朗普作的。
中东最大势力其实是美国,以埃及、以色列、沙特为核心,构建一片亲美势力。在伊拉克战争、反恐战争后,美国实质占领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此时的美国在中东势力达到巅峰。
但是美国由于战线拉的太长,军费开支过大,直接08年的次贷危机。鉴于此,美军在击毙本拉登后,逐渐准备从中东泥潭中撤退。但是,isis的异军突起,打乱了美军的节奏。美军作为世界头号强国,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实力上,都应该去打击isis的反人类罪行。但是,美军不愿意再陷入泥潭,所以对isis的打击始终是打辅助,武装伊拉克国防军和库尔德武装与isis死磕,派遣空军空袭,不愿意派陆军去作战。
至于俄罗斯,在苏联时期,在中东的存在也不是秩序主导者。在数次中东战争中,苏联对埃及等伊斯兰国家的支援都有限。目的是通过伊斯兰国家的捣乱,让美国的战略中心始终钉在中东,以便于苏联对东欧地区的消化。故苏联的中东战略定位是牵制。
在俄罗斯时期,由于国力衰减太厉害,在中东仅剩下叙利亚一个战略支点。在叙利亚内战开启时,美国支持的叙利亚反对派几乎以吹古拉朽之势攻击阿萨德政权,同时期的isis又四面出击,巴沙尔政权有灭亡的危险。如果巴沙尔政权灭亡,那么俄罗斯在中东就没有任何战略支点,在油价等方面会丧失任何讨价还价的权力。
俄罗斯GDP示意图,可见叙利亚危机时俄罗斯GDP衰退严重。
同时若美军势力推进至叙利亚,则什叶派之弧三去其二,伊朗将独木难支,势必会倒戈。伊朗一旦倒戈,则俄罗斯的中亚腹部就像悬着一把随时可能插向自己的刀。所以巴沙尔政权的倒台,会给俄罗斯带来难以承受的连锁反应,故俄罗斯不顾国力衰减也要去支援巴沙尔政权。
可以说,俄罗斯就算是守住叙利亚,也只是止损,而不是战略优势,更达不到战略均势的目的。但是,在特朗普上台后,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势必要榨取中东盟友口袋的每一个金币。
所以我们看到沙特对美国的大笔买卖。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这对于穆斯林势力是一次极大的挑衅。撕毁伊核协定,势必让伊朗会重新审视美伊关系。而伊拉克近期大选,反美领导人上台,则什叶派之弧有可能重现。
在特朗普的所做所为影响下,美国的中东盟友会离心离德,而特朗普的战略收缩会导致美国在中东影响力的下降。俄罗斯的止损,和特朗普的作为,让美俄两国暂时在中东达到战略均势。
不得不吐槽,美国国内认为特朗普统俄,可能是真的。。。。
采薇为您提供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深度解读,拒绝小白言论,拒绝阴谋论,您的支持是采薇的最大动力,欢迎关注。